时间:2025-05-16访问:2来源:历史铺
【内容提要】
陆游在夔州创作的60首诗,包含着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一方面是对自己早期诗风的沿袭,另一方面又有对早期诗风的新变。陆游夔州诗的新变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情感厚度增强、散文句法和用典大为减少,形成了阔大豪壮的诗风。正是夔州之行促进了陆游诗歌的新变。陆游夔州诗在陆游诗风的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陆游;夔州诗;早期诗风;沿袭;新变
一、前 言
陆游在夔州的诗歌作品,现存有60首。相对陆游一生的创作而言,确乎微不足道。陆游在夔州两年左右(1170—1172),和他以后从戎南郑充满激情的人生相比,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陆游后来更多地追忆着南郑,对夔州的回忆则相对较少。赵冀说:“是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赵氏认为陆游诗风是因为“从戎巴蜀”即在南郑参加军事生活之后发生改变的,而陆游在其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说自己:“四十从戎驻南郑”以后,“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历来论者均认为陆游诗风的转变是他到南郑以后才发生的。正因如此,陆游入蜀第一站的夔州诗作几乎被忽略了。于北山先生的《陆游年谱》和欧小牧先生的《陆游年谱》均未论及陆游的夔州诗歌。齐治平先生的《陆游传论》和郭光先生的《陆游传》对陆游的夔州诗歌也无论说。有关陆游研究的单篇论文,对其夔州诗歌也极少关注。朱东润先生在《陆游传》中说陆游“46岁到了夔州,他接触到广阔的天地,也更认识到国家兴亡的根源,现在他找到自己的道路,诗正在开始转变,可是这也只是一个开始”。朱先生说陆游到了夔州,其诗歌开始转变,确为的论,但对其转变的过程以及夔州诗中在陆游诗风转变过程中的意义未加说明。邱鸣皋先生的《陆游评传》中对陆游在夔州的诗歌有所论及,但未曾论及夔州诗的新变及其在陆游诗歌风格转变过程中的意义。因此,对陆游在夔州的诗歌创作重新认识,廓清陆游在这个时期里真实的创作面貌,认识这个时期的创作在陆游诗歌风格变化过程中的地位,对清楚地理解陆游入蜀后诗风发生变化的过程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细读陆游在夔州的60首诗作,可以看到其正处于诗风的渐变时期。一方面,在其作品中仍然保存了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早期诗歌创作的新变。正是夔州时期诗歌的酝酿和准备,为陆游的诗风向雄放宏肆的彻底转变奏响了序曲。
二、陆游夔州诗对其早期诗歌创作风格的沿袭
陆游的夔州诗,主要抒发其思乡怀亲、登临感怀的情绪,以及对地方风物的简略描绘,鲜明地体现了陆游在夔州期间的思想感情,表现了陆游这一时期独特的创作特色。总体上说来,陆游在夔州的诗歌创作,还没有完全摆脱他早期的创作风貌。
陆游早期的创作,现在已无法窥知其全貌,但仍然可以从陆游的自述和他入蜀之前的作品中略知一二。陆游在其《示子遁》诗中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稍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抗鼎,亦未造三昧。”陆游在这里说自己早年诗歌是“但欲工藻绘”,追求“怪奇”的风格;对李杜诗风难以领会,对“诗家三昧”也无法领悟。和他中年“渐若窥宏大”的诗风相比,其早年之诗定是雕绘满眼,气象狭小,力孱气弱,缺乏生气。这类诗作,陆游在严州删定其诗之时已经去除,现已不可见。现今可见陆游最早的诗作是他18岁那年所作的《别曾学士》。陆游在这首诗里说曾几之文可以“杂之韩杜编”。曾几是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陆游说他的诗文可以和韩愈、杜甫的诗文放在一起,这显然是夸大之词,但也可以见出曾几的诗风是以韩愈、杜甫为榜样的。这是江西诗派共同的取向。但他们主要学习的是韩愈的险怪和杜甫对字句的雕琢。陆游也说“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别曾学士》)。这也是说对诗歌创作的精雕细琢。正是因此,陆游才说自己是“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年轻时候不能领会李白、杜甫诗歌的真精神,而专注于字句的锤炼和修饰,因而缺乏李杜诗歌的宏大气象和气魄。陆游夔州诗主要是沿袭了早年的这种创作特色。
首先,在诗歌句式方面。陆游早期诗歌中常用散文句式。如:“我不如列子”,“行矣跨鹏背”(《航海》),“白发将军亦壮哉!”(《闻武军州报已复西州》),“博士得黄柑,甚爱不忍擘,持献太夫人,远附海上舶”(《过林黄中食柑子有感学宛陵先生体》),“西厢屋了吾真足”(《出都》),“弟子不必不如师”(《寄黄龙升老》),等等。这一类句式在陆游早期的诗歌中很常见,而这种散文句式在陆游的夔州诗作中也常常看到。如:“四月欲尽五月来,峡中水涨何雄哉!……君不见陆子岁暮来夔州,瞿塘峡水平如油”(《瞿塘行》),“僻陋称雄有如此!”(《游卧龙寺》)“我独胡为淹此留?”(《九月三十日登城门凄然有感》)这种诗句犹如白话,不讲究声律。
其次,在用典和化用前人语句方面。陆游早期诗作繁复地用典和化用前人的语句,几乎每一句都有出处。如《题阎郎中溧水东皋园亭》一诗,就用了《后汉书·钟离意传》《易困》《史记·万石张叔传》《旧唐书·文苑杜甫传》《木兰诗》《刘元城语录》《孟子·告子上》、白居易的《归履道宅诗》《旧唐书·李德裕传》、陶潜《归去来兮辞》《诗经·邶风》。陆游在一首诗中用了如此多的典故,并化用前人的诗句,这种做法,正是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诗风的体现,也是宋人诗歌的特色。这种现象在他早期的诗中并不罕见。这正是陆游学习江西派诗歌风貌的结果。陆游的夔州诗也保留着这种习气。如《定拆号日喜而有作》化用杜苘《北征》诗句,用《汉书·陈汤传》《新五代史·和凝传》等事;《久病灼艾后独卧有感》一诗,用《世说新语·雅量》《东观汉纪》《世说新语‘赏鉴》等典故。又如《玉笈斋书事》:“莫笑新霜点鬓须,老来却得少功夫。晨占上古《连山易》,夜对西真《五岳图》。叔夜曾闻高士啸,孔宾岂待异人呼。眉间喜色谁知得,今日新添火四铢。”这首诗,每句皆有出处,用《周礼》《黄帝传》《汉武帝内传》《世说新语》嵇康阮籍事、王隐《晋书》孔宾事、《云笈七谶》等事。颈联和颔联对仗非常工整,但典故的堆砌,造成语言上的做作和沉冗,失之灵动自然,诗意的表达也失之晦涩。在这方面,陆游体现出典型的江西诗派的作风,说明此时的陆游还没有完全摆脱江西诗派之藩篱。
最后,在诗歌的情感力度方面。陆游的早期诗作,情调大都比较中和清怨,气势显得较弱,缺乏强烈的情感力量。如“此生本幻戏,衰态转眼足”(《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风花怜寂寞,起舞为我娱。举酒谢风花,吾道殊不疏。
汝开何自有?汝落何白无?居然会此理,吾汝皆如如”、“秋风坠桐叶,新霜犯貂裘。君听马蹄声,中有千里愁”(《送韩梓秀才十八韵》);“柳弱风禁絮,花残雨渍香”(《自来福州诗酒殆废北归始稍稍复饮》);“吏部朝回早,幽人病始苏。……缘瘦重裁帽,因衰学染须”(《谢李平叔郎中问疾》)。早期诗作大都是这种柔弱叹衰、矫揉造作之声。这种声调在夔州的诗中也仍然存在。如“匆匆衰已具,渺渺恨难平”(《瀼西》);“鱼後城边夕照红,物华偏解恼衰翁。巴莺有恨啼芳耐,野水无情入故宫”(《晚晴书事呈同舍》);“故人别久难寻梦,远客愁多易断魂。漫漫晚花吹溱岸,离离春草上官垣”(《试院春晚》);“幽人病起鬓毛残”(《一病四十日天气遂寒感怀有赋》)等。陆游在其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陆游在这里说自己早年没有领悟作诗的真谛,缺乏个人的真实的情感表达,往往从书中去寻找诗材,因而显得“力孱气馁”,体现出一种柔弱的诗歌风调。这种认识确为的论。这种柔弱在夔州的诗歌中仍然保存着,使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显得低沉而又哀怨,和他早期的诗风一脉相承。
陆游的夔州诗之所以还保持着早期诗歌的风格面貌,一方面是由于积习所致,一时之间难以完全改变,再加之他当时之心情也显比较低沉与苦闷,故而其诗作自然显出早年柔弱风貌;另一方面,他在夔州的政治境遇(闲官与聋丞)与生活形态(交往稀少,孤独多病),也使他的夔州诗更多富有早期诗歌的特点。
三、陆游夔州诗对其早期诗歌风格的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