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15访问:0来源:历史铺
确定了船艏的位置,采集了大量水样和泥样标本
2009年9月,“南海Ⅰ号”进行了第一次试发掘,确定了沉船两侧舷板在沉箱中的位置。而此次试发掘确定了船艏的位置,这使船体的结构进一步明晰,也决定了今后的发掘重点。
此次试掘从3月底开始,一共打了6个长宽各1米的探方。记者在现场看到了3个探方,考古队员清晰地标注出了隔舱板、船舷板,我们可以看到散落在探口的碗、瓶、罐等物品,也可以看到船舷板的大致延伸方向。
对于沉船上方覆盖着厚达1米左右的淤泥,考古人员先清理表面淤泥,同时采用气举式抽泥方法抽泥。工作人员在现场采用田野考古常用的“浮选法”对淤泥进行筛选清理,以免遗失细小文物,而浮选之后的泥土还将用来回填。
此次发掘的领队、广东省[注: 东省 拼音: dōn?? shěn?? 解释: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考古研究所的刘志[注: 汉桓帝-汉桓帝,(132~167)中国东汉皇帝 。刘志 。章帝曾孙 。146~167年在位 。父蠡吾侯刘翼,翼卒,袭爵为侯。]远介绍说,所谓“试发掘”是指在全面发掘之前进行的小规模、尝试性的发掘,主要是为大规模发掘做基础性工作。与第一次试发掘采用的潜水式水下考古方法不同,此次发掘以船体和淤泥为对象,尝试了许多的新手段。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们遇到两个棘手问题:一是探方壁达到一定深度会塌方;二是渗水量大。这两个问题影响[注: 影响(之一)yǐngxiǎng【work in concert with;support by coordinated action】∶呼应;策应内外影响,同恶相成。]到测量、绘图和摄影等资料的采集工作。而封闭式硬探方有效地解决了探方壁塌方和渗水太多的问题。
如何对沉船所处的地层进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