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15访问:1来源:历史铺
日前,某教授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他对学生的要求是“40岁时没有4000万的身价,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此言一出,立刻在网上引发了“读书人应不应该以贫穷为耻”的争论。在我看来,这位教授的话语,偏颇处在于把钱财当作了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他的话折射了两个需要辨析的问题:一、能否只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读书人?这是衡量标准的问题;二、读书究竟为了什么?这是读书目的的问题。
能否仅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读书人?如果我们翻看历史对读书人的评价,就可看出,衡量标准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有的人学而优则仕,或兼济天下,或造福一方,即便没有多少钱财,人们也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有的人勤于著述,留下了彪炳史册的鸿篇巨作,即便家徒四壁,人们也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有的人广收弟子,传播思想,让自己的理念影响[注: 影响(之一)yǐngxiǎng【work in concert with;support by coordinated action】∶呼应;策应内外影响,同恶相成。]了历史,即便毕生流浪困窘,人们更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还有的人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甘受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人们也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反观仅以物质财富的多少来判定一个读书人是否成功、是否耻辱,显得多么片面与偏执。
读书究竟为了什么?目的似乎很多,有人追求千钟粟、黄金屋,但是我们听得更多的,是为“修身养性”而读书、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注: 是马来西亚霹雳州自治市。 位于半岛马来西亚西北部。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1980)。曾为霹雳州首府。铁路与公路要站。]”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果挣钱不是读书的惟一目的,为什么要用物质财富来作为衡量读书人的惟一标准?颜回毕生贫穷,“一箪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