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15访问:1来源:历史铺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文化立法的重要步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近30年来,文化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不仅提升了文化立法的层次和水平,而且丰富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内容,在文化建设立[注: 出场《水浒传》第二回:“ 史进 修整门户墙垣,安排庄院,设立几处梆子,拴束衣甲,整顿刀马,提防贼寇,不在话下。”-sheli]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文化领域其他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将党中央、国务院[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将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为法律责任,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重要体现。在充分吸收国[注: 术语解释 收国(元年:1115年 - 末年:1116年)是金太祖的第一个年号。金太祖使用收国这个年号一共两年。 年号历史 1114年十一月,]际公约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全面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彰显了我国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决心和努力,是我国为促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的积极贡献。
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
(一)明确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宗明义,明确提出立法目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