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我国历史三次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时间:2024-07-17访问:6来源:历史铺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之初,新生的统治阶级鉴于前朝倾覆的教训,都有极强的危机感。尤其在前朝末期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严刑苛政被迫之下,官逼民反。而激烈残酷的战争让王朝初期的统治者能够实施仁政。

一是统治阶级能够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二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三是王朝初期,社会安定,刑罚宽缓,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助手段。

而在仁治的环境下,民风趋于淳朴安宁,社会安定。历史上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记录有以下几次。

  • “文景之治”时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文帝实行“日行一善”“多治国,少谋权”。每到春耕,文景亲自下田参加农耕。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于是,社会发展,治安安定,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出现了。

    汉景帝

    2.“贞观之治”时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李世民重用贤能,广开言路,从谏如流,重视农业,关心民间疾苦。“天子犯法,与民同罪”。公元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犯仅仅29人。当年春节,让死刑犯回家与家人团聚,并要求在第二年秋天回来“秋后问斩”,结果到第二年9月,29名死刑犯全部回到牢里,无一人逃亡。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二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出现了。

    唐太宗

    3.“开元盛世”时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唐朝经历了武氏篡权之后,唐玄宗励精图治,经过八九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清廉社会。当朝坚持节俭政策。把珠玉锦绣等奢侈品全部烧掉,禁止采玉,禁止织锦,违者杖责。于是,牛羊遍野,百姓富足,全国人口增加到5000万以上。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三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出现了。

    网络图片

    4.“康乾盛世”时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在康熙,雍正,乾隆盛世时,“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乾隆6年(公元1741年),全国人口增加到1亿4千万。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增加到3亿。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社会风气不失古风,人相处,谦而让。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四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出现了。

    康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