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引言:何为“循环阅读”?
所谓“循环阅读”是指将文本的意义网络及其构成模式与特定文化历史语境的意义生成模式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从而获得两个方面的阅读效果———一方面对文本世界所隐含的深层文化意蕴有所领悟;另一方面对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之于文本的制约作用产生清晰的认识。这种批评方式的提出完全是针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学科分类不清晰,在属于不同文化门类的文本之间的“互文性”现象过于严重(例如诗学理论中充斥着大量来自经、子等哲学伦理学著作的范畴)。这种文化现象表明:在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一体化程度过高,无论人们谈论什么话题,都显示着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即士或士大夫)作为一种社会阶层其社会地位与生存方式过于稳定、一成不变。这个阶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话语权力的持有者,他们的社会地位决定着他们的思考方式和人格结构,从而也决定着特定学术文化的话语形式与价值取向。因此,士人阶层社会境遇的有限变化正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演变的契机。
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结构、价值取向究竟怎样呢?对此我们不妨借用几个三角形来表示:
图1所示乃是士人阶层最基本的社会地位———一方面他们向往君权,欲借助于君权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而具有趋向君权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又大都来自于社会下层,与平民百姓有着天然的联系,有着对“民”的眷顾之情。这意味着士人阶层处身于君权系统与平民百姓之间,身上承受着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与吸引。士人的这种社会地位直接决定着他们的人格结构。
图2所示乃是士人阶层人格结构的三大基本维度———君权的维护者与制约者;平民百姓的代言人;个体精神的看护者。士人们总是试图同时扮演这三种角色,他们自认为对君权和百姓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又对自身个体心灵的自由与超越极为重视。这就构成了士人人格的三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