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演义》中的 “拥刘反曹”倾向——谈刘备的仁义与智慧

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我们知道在小说里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的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思想倾向的。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就是通过刘备、诸葛亮、曹操这些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小说的“明君贤相”思想和他“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了三个国家,但他是以写刘备集团为主,并以刘备集团的盛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也主要是刘备集团中的君臣。在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明君的形象。作者对刘备从政治到道德上全力加以美化,把他作为一个宽厚爱民的明君、好皇帝来塑造。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终于取得一席之地,有人说因为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后代,姓刘,汉代即使不行,皇帝也该姓刘的做。《三国演义》多次写刘备、孔明诸人打着刘皇叔的旗号,当然这或有些号召力。但书中也写刘虞、刘焉、刘表、刘璋、刘晔、刘泌,不仅都姓刘,而且都是皇帝宗族,刘晔是光武嫡派子孙,刘焉、刘璋是汉鲁恭王之后,与汉室关系有的较刘备还密切,何以不能成大事?

也有人以为刘备起自寒微,家贫,贩履织席,历经艰难,寄人篱下,终于成鼎立一方之主,缘由有了关、张、赵、马、黄五虎将,有了好军师孔明,当然这也有些道理。但哪一路英雄,尤其是曹操、孙权不拥有众多的猛将谋士?

和良臣勇将相关的是主上的求贤,“桃园三结义”和“三顾茅庐”都表现刘备求贤若渴。但曹操重才举士也是有名的,他一再下诏求贤举士寻逸才,对郭嘉、典韦的感情也是真诚炽热的。

《三国演义》写刘备的玄妙在于仁义。魏、吴都土地广阔、士马精练,所缺的,就是书中多次写刘备所重的仁义。尤其是对广大百姓,刘备是仁义之主。《三国演义》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刘备和民众数十万人,在曹操大军追击下,过襄江缓缓而行,每天只走十多里,别人一再劝主上应速弃百姓,若恋而不弃,祸不远矣。但刘备坚持不背弃,差一点儿跑不了,失去夫人,孩儿阿斗几乎也折了。书中写刘备仁义还很多,——成了主题之一。人说的卢马妨主,劝他送人,他留下了自己骑。三十六回因有人设计留徐庶,刘备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他对孔明言出计从,却不从孔明夺荆州之谋,因夺本家刘表是不仁不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