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明末火器部队“洋枪队”

时间:2024-07-31访问:28来源:历史铺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二十日傍晚,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渡过城濠,从辽阳的小西门大呼拥进。这时,城楼上的明朝辽东经略袁应泰眼见城外四处火起,后金铁骑奔突,明军尸横遍壕堑;城内大乱,谯楼着火队队兵士哗变,于是长叹一声“吾死于此也”,遂佩剑印自缢而死。仆人抱尸大哭后,纵火烧了城楼。         辽阳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君臣大受震动,“迁议纷纷”。光禄少卿李藻说:后金“倡乱三年(1618年)以来,倾我府库甲仗……一切为贼奄有,贼转区(驱)我之人,用我之炮,佐其强弓铁马,愈以逆我颜行。”御史方震孺奏:“京城火器,尽丧于辽,存者未必中用,宜责成工部星夜督造”,并建议召回徐光启以制火器,修敌台,相度通州至山海关一线的设防。吏部官员同奏此议。         徐光启以“畅晓兵事”曾得万历皇帝重用,主持练兵,因旧疾复发而辞职。此时熹宗诏用襄理军务,徐光启回到北京。鉴于辽阳之败,明朝“得志于四夷”的长技一一火炮大部分失去,而为后金拥有,要重新取得优势,军队必须实选实练,火器必须求得“以大胜小,以精胜粗”。这又大又精的火器,就是当时流行的最新式火炮--红夷炮。         红夷炮就是和兰炮。明朝人称荷兰为和兰、红夷、红毛蕃。此炮又称西洋大铳、西铳。《明史•和兰传》载:“其本国在西洋者,去中华绝远……其所恃堆巨舟大炮。舟长三十丈,广六丈,厚三尺余,树五桅,后为三层楼。旁设小窗置铜炮,桅下置二丈铁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世所称红夷炮,即其制也。”此炮威力巨大,较之于明朝已引进的葡萄牙火炮“佛郎机铳”和西班牙炮(吕宋炮),以及明朝兵器家结合中西火炮特点创新的“神威飞电大将军”炮更胜一筹。这些炮,明朝有,后金亦有。红夷炮,明朝还未使用,后金没有。据此,李之藻也认为必须添置新式武器,才能重整国威。向皇帝上疏说:“自非更有猛烈神器,攻坚致远,什倍于前者,未必能为决胜之计。则夫西铳流传,正济今日之亟用。”此时,已有四尊红夷炮运至江西广信。这四尊红夷炮,是前二年由徐光启、李之藻主持去澳门购买的。由李之藻门人张焘和孙学诗前去采购并押解北上。此时朝廷颁下敕谕,张孙二人迅速搬运北上,十二月四尊炮解至京师。1623年,四尊红夷炮发往东北前线宁远(今辽宁兴城)。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六万骑兵进攻宁远。袁崇焕率将士死守宁远,发西洋大铳,击中努尔哈赤,不久因重伤致死。这击中努尔哈赤的西洋大铳,就是徐光启购买的四位红夷炮中之第二位。
本文标签:明末洋炮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