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13访问:8来源:历史铺
汉文帝霸陵位置确认了!!! 热搜第一啦!
就在今天上午,国家文物局终于在会议上公布了汉文帝霸陵被确认的始末。
这次被确认为霸陵的陵墓,在没有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一直被考古人员称之为“江村大墓”。自2017年开始,考古人员陆续对江村大墓四周的几处外藏坑进行抢救性发掘。
江村大墓发掘现场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陆续发掘出包括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文物。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其中,“亞”字形的墓葬形制、印有“车府”“器府”等文字的铜印印文、上千座彩绘的着衣式陶俑……无不向我们宣告着,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均符合西汉最高等级墓葬规格。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但是,这个时候,考古人员仍然不敢确认这座江村大墓究竟是哪一位帝王的陵墓。直到近日陵园园墙遗址的发现,加之其周边分布的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专家终于确认,江村大墓就是被人们误认了近千年的汉文帝霸陵。
原本被认作是霸陵的凤凰嘴
不过,即使已经得到了确认,不少人还是会有些迷茫。这些证据代表着什么?又是怎么确定这就是帝王陵园的?这一切,都与长久以来发展出的一套帝陵制度有关。
01
为什么要建帝陵? 什么是帝陵? 陵,本意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引伸为墓葬上高大的封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来指代宏伟的贵族墓葬。秦始皇陵出现以后,“陵”成为皇帝墓葬的专称。 西夏王陵,巨大的封堆图源:摄图网 对于长眠于陵墓中的帝王而言,陵墓是他们所统治的冥界国度;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帝陵又是一种鲜明的政治符号。 一方面,它是后继者对前任的盖棺定论,另一方面,帝陵的存在昭示着当朝皇室统治的正统和延续。 明祖陵神道是朱元璋为自己的祖父们修建的陵寝 图源:摄图网 为此,秦始皇在一开始就按照城池的蓝本修建皇陵,两汉帝王们将斟酌出系统的帝陵制度,南北朝皇帝醉心于华丽的墓内装饰,唐宋皇帝开创出新的帝陵格局。 在这份对陵墓的狂热中,帝陵也逐渐发展出相应的模式。 明孝陵神道图源:摄图网 帝陵一般由地上与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是一座帝陵的脸面,包括陵园、寝庙建筑、阙台、封堆等,地下则主要是地宫、陪葬坑和陪葬墓。 明蜀王陵地宫 图源:摄图网 在封建社会,帝陵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它是当时最高规格的墓葬,对丧葬观念和丧葬实践有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它也象征着帝王死后统治的冥界都城,营建时有一套帝陵制度背书,具有政治符号作用。02
历代帝陵极简史中国历史上首个帝陵
秦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帝陵——秦始皇陵,它不仅形成了营建帝陵的基本制度规范,也奠定了后世营建帝陵的理念与基调。在整个中国帝陵史中,秦代帝陵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兵马俑图源:摄图网
值得注意的是,皇陵西侧还有一片“修陵人墓地”。 这里可以推翻一个扣在秦始皇头上的黑锅:“为了不暴露陵墓位置,秦始皇将修陵人全部灭口”。 实际上,只要要秦朝存续,陵园内都将定期进行祭祀活动,并有陵官负责日常维护,何况墓上还有数十米高的封堆,因此皇陵地宫的位置,在当时可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修陵人墓地出土瓦文,意为:東武東閒居貲不更雎。即:死者姓雎,遣发地(籍贯家居地)为东武东閒(今山东诸城),具有不更爵位,服居赀者遣此修陵服役 图源:超子的地
不过,修陵人墓地的确可以算作秦始皇压迫劳苦大众暴行的一个罪证。 这里埋葬的主要是在工程中因各种原因死亡的民夫。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修陵人墓地是完工后坑杀活人祭祀的祭祀坑。 秦始皇陵图源:网络 TIP:秦始皇陵是世界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可以说是全国范围内最值得参观的帝陵。 两汉帝陵奠定古代帝陵制度
两汉时期的帝陵,在继承秦始皇陵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帝陵制度,这套制度成为后世营造帝陵的主要参考依据。 图源:爱奇艺《帝陵》 说到汉代帝陵,就不得不提郭解,《史记》曾记载大司马卫青为江湖人士郭解迁居一事专程向汉武帝求情。它的矛盾的爆发点,就在于汉武帝迁各郡国富豪至茂陵。 只不过,这位民间人士的巨大影响力引起了武帝的警觉,卫青的努力不仅没有使郭解免受离乡之苦,反而埋下了后者蒙冤被杀的伏笔。 这个故事与西汉的陵邑制度有关,即将百姓迁往皇陵附近居住。 茂陵与茂陵邑图源:风尚兴平V 当时汉朝初定天下,达官贵人、豪富之家散居全国各地,都有拥兵割据的可能性,为此,朝廷决定将功臣贵戚和各地富豪之家迁居于陵墓附近,这一方面便于中央对这些不安定因素的直接控制,一方面也便于供奉陵园,使其长兴不衰。 也正是因此,陵邑逐渐成为显贵子弟的聚居区,李白就有“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名句。 汉代除霸陵外的帝陵分布图图源:知乎@览古阅今 除置陵邑以外,大部分西汉的帝陵制度也在武帝时期定型,有的甚至影响着后续的帝陵修建。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设置陵号:每位皇帝的陵墓都有自己的名字,与谥号、庙号相似,陵号也是据皇帝生平功业而定,颇有些盖棺定论的味道。 陵园固定布局:与秦始皇陵略有不同,西汉帝陵封土位于陵园正中,外围用夯土墙筑成方形陵城,整个墓园以封堆为中心呈十字中心布局,四面开门,门有三出阙。 帝后合葬制度:皇帝与皇后异坟合葬,后陵在帝陵东侧。 功臣陪葬制度:允许有功之臣葬在帝陵附近,使他们在死后能够继续与君王相伴,这打破了以往贵族墓地以血缘为纽带家族合葬的传统,转而形成了以政治为纽带的“冥界朝庭”。 汉景帝阳陵车骑将军金印 这些制度的确立,自此宣布着每位帝王独有的死后国家的建立。当皇帝死去时,会带上自己的后妃、行政班子、宫殿设施、臣民百姓一起进入死后世界。 到东汉时期,上述制度虽经历一些变化,但再无大的改动。 图源:马蜂窝 TIPS:西汉帝陵绝大多数位于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东汉帝陵则有南北两处兆域,南兆域在偃师,北兆域在孟津。在这批帝陵中,发掘成果最丰富,最值得参观的是汉景帝阳陵,它2001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文保单位。阳陵的主要看点有二,一是展示了两汉帝陵的完整布局,二是其丛葬坑中出土的大量随葬陶俑。 帝陵遗址鸟瞰 魏晋南北朝帝陵薄葬与分裂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林立,自然也涌现出数量庞大的帝陵。在继承秦汉遗风的基础上,受薄葬风尚和南下游牧文化的影响,帝陵开始出现新的变动。 另外,这一时期帝陵中的地宫大多经过科学发掘,我们终于可以一窥帝王们的埋骨之所。古代帝陵布局的变革期
唐代帝陵出现了两项较重要的变化。 图源:阅西安 一是与秦汉“封土为陵”不同,大部分唐陵“因山为陵”,即以天然的山峰作为皇陵的封堆;二是不再沿用内外相套的布局,而将陵冢安排在陵园北端最高处,其他各部分向南依次排开。 宏观上看,这种变化与汉唐两代的营城理念有关,唐陵的结构与唐长安城颇为相似。 规整、居中的唐长安城 同样规整的乾陵平面图 唐代帝陵分布在渭河以北,以长安城为中心,自东向西扇形铺开,号称关中十八陵。其中以高宗李治和武后合葬的乾陵保存最完好,也最有参观价值。 图源:摄图网 乾陵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文保单位,神道两侧保留着象征万国来朝的六十一位宾王石像、李治的述圣纪碑、武后的无字碑,陵园内则能看到唐陵中最完整的陵城系统。 图源:摄图网 与秦汉帝陵相同,绝大多数唐陵地宫都未进行发掘,幸而唐代还有两座“号墓为陵”的贵族墓可供参考,即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 这对难兄难妹因为非议奶奶武则天和男宠张易之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而被杖毙,中宗复位后恢复名誉,得到“号墓为陵”的优待。 永泰公主墓宫女图 这两座墓以数量众多的天井,壁龛、石质葬具、满绘壁画为特点,体现了唐代对南北朝以来各地帝陵风格的整合。 北宋皇陵前的石像生 北宋陵墓分布图图源:神采巩义 宋代帝陵在继承唐陵基础上略有发展,北宋皇陵在河南巩义,南宋皇陵则在浙江绍兴,两处皇陵都建成了遗址博物馆,分别被列为第二、七批全国文保单位。 南宋六陵图图源:《康熙会稽县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南宋移民们总怀着“打回老家去”美梦,一如将都城叫做临安一样,他们将皇陵叫做“攒宫”,即临时停葬的行宫。 可惜这种美好的愿望也不过是统治者的文字游戏,不然林升也不会发出“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叹了。 南宋帝陵图源:网络 明清帝陵中国帝陵的最后辉煌
大体上看,明清皇陵一脉相承,其蓝本是南京的明孝陵。 深秋的明孝陵图源:摄图网03
我们为什么不发掘帝陵? 在宣布霸陵被发现的同时,考古人员也明确表示,此次发掘只是针对霸陵周围的外藏坑,估计在之后的发掘中,霸陵本体也绝对不会发掘的。 这并不意外,回顾中国考古学史,我们并不是没有发掘过帝陵。 明定陵出土金翼善冠、六龙三凤冠、镂空金盖金托盘玉碗 图源:北京文博 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文化界巨擘的带领下,国家组织发掘了明定陵(传说中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大批精致的随葬品。参考文献
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岳起、刘卫鹏:《由平陵建制谈西汉帝陵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
冉万里《隋代帝陵制度研究》,《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1期。
陕西省考古所《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2期。
人文\艺术\行走\有温度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