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9访问:6来源:历史铺
本 文 约 2880字
阅 读 需要 8min在陕西,区别本地人和外地人有一种方法:找一家地道的面馆,一手拿蒜、一边咥面的几乎是老陕,不吃蒜的多是外地人或新陕西人。
“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
这是两个陕西人吃面时的暗语,这个心照不宣的约定,其实也是在传达:额们要吃蒜咧,你们随意!如有姑娘问你“吃蒜不”,说明她已把你成了伙计(铁杆朋友)。 无论是陕北、关中、陕南,最典型的吃食,几乎少不了蒜的参与——陕北高原上的荞面饸饹要蘸着蒜汁子吃,洋芋擦擦里必须加蒜泥,横山羊肉必须就蒜才算是标配;秦岭南麓的汉中热米皮(当地人叫热面皮)、北麓的各种面皮,拌料当然不能少了蒜泥;而在吃牛羊肉泡馍的时候,老板一定会端上来一碟用来解腻的糖蒜(原生版为生蒜、改良版用糖蒜)……改良版水盆羊肉与所搭配的糖蒜。摄影/秦人肖平
面是皮,蒜是魂 来陕西吃面,面对菜单不要慌,从名字上就能一窥大概:油泼面、揪面片、扯面、拉面、剪刀面、驴蹄子面、臊子面……喜欢什么形状的,跟着感觉走。毕竟只有大蒜,才是陕西人的魂! 大碗吃面与生蒜瓣是绝配。来源/电视剧《白鹿原》 最过瘾的莫过于宽面配大蒜。对于陕西人来说,几瓣紫皮大蒜就能干完一大碗油泼面,辣椒和面条的香味顺着热腾的熟油窜进口鼻,一口下去,再混着蒜的辛辣,集几种原始的味道于一体,实惠又管饱,这便是陕西人午餐的心头好。 陕西面馆里的蒜不仅无限量供应,饭桌上还会多放一个放蒜的篓子。当你给老板说多加一份臊子,老板会记在账上;你多加点葱,老板会有点舍不得;当你对老板喊拿点蒜时,就如同称赞他的面条很地道一样,他会像拿出宝贝那般掏出一轱辘蒜,爽快地说:“给,这是咱刚进哈滴新蒜!” 大蒜最早叫胡蒜,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了长安,在陕西种植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为是大蒜主产区,陕西赢得了”唐蒜明椒”和”大蒜之乡”的美誉。 一手拿蒜、一边咥面。摄影/吴琦 至于说为什么陕西人吃面就要吃蒜,靠谱的说法是由于早年缺蔬菜,而人们主食又是面食居多,多少显得寡淡些,而蒜有助于刺激味蕾,产生食欲,而且辛辣刺激,而蒜每次吃几瓣就可以将一大碗油泼面送下肚。 陕西人的性情,一吃蒜就知道 哪一种“蒜”最能代表陕西?当然是辣子蒜羊血。 陕西人的性格:既保守又开放;既粗犷又心灵手巧;既吃苦耐劳又贪图安逸;既安于现状且又躁动不安,如同陕菜中的辣子蒜羊血一样,集豪气冲天和温柔质朴于一体。 隔着屏幕,“辣子蒜羊血”馋坏了许多观众。来源/电视剧《装台》 热播的电视剧《装台》里,张嘉益给宋丹丹推荐了“辣子蒜羊血”,这是一道最直白的陕菜,光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重口、豪气,辣子、蒜、羊血,这三样哪一个不够豪横?哪一样不够粗犷? 煮好的羊血不仅嫩如豆腐,而且去掉了自身的膻味,再加入辣椒面、蒜泥、盐等调料,一勺热油浇上,红色的辣椒滋滋作响,白色的蒜泥也跟着燥热,独特的蒜香与辣椒的辛香包裹着羊血的滑嫩,吃一口之后,食物在肠胃里就像吼出了一折气吞山河的秦腔。 粗犷的外表下,藏着细腻的口感。然而这道菜的妙,就在于蒜泥在滚烫热油的激活下,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蒜泥释放出热情和能量,只留下了香味。 初吃豪放、细品温柔,还有哪般菜品有如此反差?可以说,陕西人的粗与细、刚与柔、爱与憎都融会在这道菜里了。 著名的羊肉泡馍里,更是不能少了蒜。不管是小炒还是干刨,无论是水盆还是煮馍,如果光吃羊肉不就蒜,基本上算是白吃。 作为泡馍的黄金搭档,蒜分干蒜和糖蒜两种。干蒜就是晒干去水的蒜,辛辣提味;而糖蒜则是用砂糖、白醋等腌制后的蒜。于羊肉泡馍这道美味来说,糖蒜属于改良后的开胃小菜,而在百年老馆子,干蒜才是泡馍店的正宗配置。 对于陕北人来说,蒜不仅伴随着炖羊肉、子长煎饼、羊肉烩面,更是渗透到生活和文化中,通过民歌中口口相传:“手担上篮篮掐蒜苔,隔墙跳过那个小后生。哥哥从哪里来,墙头高来狗又歪,墙头上又把那圪针栽……” 这首陕北民歌《掐蒜苔》后还有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在这里,蒜作为一种信物,又被赋予了新的寓意。 夜晚的闹市,城里的每一场烤肉趴,都是一场吃蒜盛筵。 一把把滋滋冒油的板筋、羊腰子、肉串,右手握签子,左手捏大蒜,一口从底撸到头,顺势就上一口大蒜,大蒜的辛辣和烤肉的油腻互相冲抵,还提升了烤肉的肉香。再或者,将蒜切成薄片,当配菜一样串在肉串里一起烤。 甚至有些猛人每次都要点上些生肉,只是洒上些调料,生蒜配生肉就这样下肚。吃素也要配蒜:无论是烤茄子,或者是烤油馍,铺满了一层金黄的蒜蓉,这样的蒜烈性已去除,只剩下蒜香弥漫,是很多女娃的最爱。大口吃面,大口吃蒜,就是“嘹咋咧”!摄影/吴琦
快来留言区
聊聊你和大蒜的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