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隋末农民起义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时间:2024-11-13访问:10来源:历史铺

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武装起义。隋末农民起义是爆发在7世纪初隋末推翻隋统治者的农民起义。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隋王朝。

 

简介

 

隋朝末年,统治者征敛无度,民夫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成蒿莱。加之灾年饥馑,谷价猛增,百姓困苦,冻馁交加。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农民揭

隋炀帝  

隋炀帝

竿而隋朝统治,计当时约百余支,遍及全国。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岗军。

隋朝大业七年,杨广征集大批士兵准备进攻高句丽时,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人王薄在长白山(今邹平南)首先率众起事,当时征役的人多数都去归附他。同时在山东、河北地区起义的,有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后来起义范围扩大,起义军每支发展到几万至10余万人。当年六月,隋国礼部尚书(官职名)杨玄感在黎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浚县东北)举兵反叛隋朝,围攻首都洛阳;虽很快被击败,但隋统治集团的分裂,却有利于农民起义的发展。

之后两三年间,起义席卷全国,农民军多达百余支,人数百万众。在同隋军的作战中,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形成三支强大的起义军: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的杜伏威军。十二年(616)十月,瓦岗军在李密的领导下,攻占荥阳(今郑州),并于荥阳附近多次击败隋军,声威大震,控制了河南大部分郡县。十三年二月,进逼洛阳。十四年正月,在洛水南一战,大败隋军王世充部,围困洛阳。此时,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义军也接连取得胜利,占领了河北许多郡县。在江淮,杜伏威、辅公祏

背景

王薄塑像  

王薄塑像

大业五年(609),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有“狂寇”数万。六年,北方的雁门(今山西代县)和东都洛阳,先后发生暴动。虽不久都被镇压,但却是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先兆。黄河南北一带,在营建东都﹑修缮长城﹑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遭受的祸害最为严重。大业七年,炀帝下令进攻高句丽,在全国征兵百余万人向涿郡(今北京)集中,又强征上百万的民夫转运粮械。车牛往者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给人民带来巨大灾祸,这一带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大业五年(609),邹平(今山东邹平北)民王薄聚集农民据长白山起义,自称“知世郎”,作《毋向辽东浪死歌》反对辽东之役,以发动民众。逃避征役的广大农民纷纷参加到王薄起义军中。随后,平原(今山东陵县)刘霸道﹑鄃县(今山东夏津)张金称﹑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孙安祖和窦建德﹑渤海(今山东滨州市阳信西南)高士达﹑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翟让﹑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杜伏威等相继起兵。其余反隋小股武装不可胜数。这一年起义军主要起于今山东﹑河北﹑河南间,聚保山林川泽,主力则是逃避征役的贫苦农民。

炀帝无视人民的愤怒与反抗,大业八年悍然发兵攻打高丽,促使起义进一步发展。这一年,见诸史籍记载的新的起义军有二十一支,其中,山东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关中和河西各一支。起义的地区扩大,重点仍在河北﹑山东。起义的群众基础也扩大了,大多数是贫苦农民,也有牧子(身份不自由的牧民)和下层僧侣。

在起义迅速扩大的同时,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大业九年,炀帝发动第二次对高丽战争,大贵族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乘炀帝在辽东之机,联合一批贵族子弟起兵黎阳(今河南浚县北),进逼东都。炀帝与玄感之间的厮杀,抵消了统治阶级的实力,义军乘机发展。到大业十年第三次对高丽战争时,义军处处皆是,道路隔绝,官军已经无法按期集中。

过程

长白山起义

隋朝示疆域图  

隋朝示疆域图

大业七年(611年),炀帝下令出兵高句丽,并征调大批兵士、粮饷和建造大量的军船,河北、山东是出征军队集结地。当时的山东灾荒严重,百姓无家可归,因此纷纷起反抗。当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聚众起义,起义军占领了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王自称是“知世郎”,他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以号召人民抵制出征高句丽的战争,吸引了很多农民参与起义。但是没多久,王薄的起义就被官军镇压下去了,但各地大大小小农民起义相继出现,席卷全国。

《无向辽东浪死歌》隋·王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