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访问:12来源:历史铺
说一说“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这个事情。
对多数中国人而言,“李白生于碎叶”之说,乃是一项文史常识。不过,该常识被传播开来的时间很短,是最近半个世纪才发生的事情——1971年,郭沫若出版《李白与杜甫》一书,书中第一章第一节称“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之后,此说进入历史教科书、文学史专著和各种辞典之中,遂成为一种影响力极大的说法。
♦ 《李白与杜甫》封面及目录
往前追溯,郭沫若的“李白生于碎叶”之说,其实只是对民国学者李宜琛、陈寅恪、冯承钧、胡怀琛等人研究的重复。
比如:1926年,李宜琛在《晨报副刊》上刊文《李白的籍贯与生地》,推论称李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的地方”。1935年,陈寅恪又在《清华学报》上刊文《李太白氏族之疑问》,称“太白生于西域,不生于中国”。
李宜琛、陈寅恪等人的研究,又发端于清代人王琦。在王琦之前,“李白出生于四川”是一个常识,无人质疑。
王琦活跃于乾隆年间。他在为李白编写年谱时,发现了一个年代冲突:
(1)唐代人范传正访问过李白的孙女。他在《李公新墓碑序》里说,隋朝末年,李白先祖中的一支“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李白的父亲直到“神龙初”才得到机会“潜还广汉”回到四川,然后生下李白。神龙是武则天时代的年号(705-707年),“神龙初”大概是指公元705年。 (2)李白写过一篇《为宋中丞自荐表》。里面称自己当时“年五十有七”。王琦考据认为该表写于至德二年(757年)。据此推算,李白应该生于武则天时代的长安元年,也就是701年。 也就是说,如果承认《李公新墓碑序》记载的李白之父回蜀时间准确,那李白就不可能生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