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时间:2024-11-14访问:8来源:历史铺

杨森90岁时,常想起当年主政四川的风云岁月。 那是1924年,杨森驻军成都,推行“新川政”,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混战中, 他满怀热情地建设成都, 整修街道,改善民风,普及教育,功不可没。 今成都市区春熙路到东大街一带, 原本是前清主管一省司法的臬司衙门, 杨森下令拆迁, 修建一条交通便利的黄金通道,即春熙路。 早在各路网红出来“炸街”的一百年前, 春熙路已经是中国西南第一条 名闻全国的现代化商业街。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春熙路的网红熊猫。春熙路,得名于《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一句。图源:图虫创意 杨森思想新潮,却也迷信,他的公馆位于成都猫猫巷, 而杨森嘴巴生得较尖,被人叫做“耗子精”, 耗子住进猫猫巷,那还得了。 于是,杨森将猫猫巷改为将军街, 才敢安心打麻将、吃火锅,这条街至今犹存。 自古以来,四川人大抵都是懂生活的, 杨森到成都当官,也感染了几分安逸的生活气息。 说起成都,似乎总是轻松惬意,巴适得很, 这是一座最能代表天府之国的城市。

点击播放视频《成都》

1.九天开出一成都 成都,可说是正儿八经的古都。 从古蜀国的开明九世(一说五世)开始, 历史上先后有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纵、 王建、孟知祥、张献忠等十多个人物在成都建立朝廷。 尽管这些君王都偏安一隅,从未统一神州大地, 成都却在2300多年的建城史中创造了两大纪录, 一是城池屡有兴废,但城址一直未变, 二是政权屡有更替,城市名称从未变更。 有一种说法认为,古蜀人借用西周建都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记载, 自豪地将都城命名为“成都”。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古蜀开明筑城展板。图源:图虫创意 这座城市的诞生,仰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有句古话,“天孙纵有闲针线,难绣西川百里图。” 天孙指天上的织女星。 这句话是说,就算是织女 也难以织出秀丽如画的成都平原。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中部,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物产丰饶, 作为中国西南的腹心枢纽, 连接着西南、西北和华中各个地区。 几千年来,成都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相对稳定, 其位于北纬30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丰沛的地表、地下水与紫红色的肥沃土地, 确保了文明持续不断发展, 使其在与关中等地的竞争中赢得了“天府之国”的桂冠。  

点击中国地势图。查看成都周边地势。图源:自然资源部。审图号:GS(2016)1609号

在天府之国的土地上, 成都可分为山地、平原、丘陵三个部分, 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 西部是龙门山与邛崃山,地势较高, 其中位于成都大邑县与阿坝藏族自治州、 雅安交界处的苗基岭,海拔高达5353米, 为世界千万人口大城市中海拔最高的雪山。 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地势与四川盆地一致, 从西北向东南倾斜,遍布江河溪流。 东部的龙泉山脉, 勾勒出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 也划分了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可点击放大四川省地图,观看成都周边水系。图源:自然资源部。审图号:GS(2019)3333号

  然而,成都人不止依赖大自然的丰厚恩赐。 河岸边的城市往往依靠水利事业,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岷江之水从千里雪山奔腾而下, 在4000多年前就已滋养古蜀先民, 但因上游雨量充沛,大面积暴雨时常发生, 故有“西蜀天漏”的现象,造成江水泛滥成灾。 公元前3世纪, 秦国蜀郡守李冰与其子二郎带领蜀郡百姓, 在成都修建了千古工程都江堰(位于今都江堰市)。 这一水利工程建成2000多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都江堰卫星照。锦绣人文地理制图

点击播放视频:都江堰 都江堰渠首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工程组成。 李冰父子通过实地勘测, 选择将渠首建在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起点, 成都平原实际上是 岷江、石亭江、绵远河等江河形成的冲积平原, 岷江冲积扇正好位于中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   如此一来, 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右为外江,左为内江, 通过无坝导水,与宝瓶口、飞沙堰彼此配合, 既保证成都平原不受洪涝之灾,又不影响老百姓用水。 后人为了纪念李冰,尊称其为“川主”,建庙祭拜。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都江堰。图源:图虫创意 大山广川润泽成都,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兼有灌溉之利、舟楫之便, 沃野千里,粮丰物茂,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再者,成都平原所在的地质结构属于古扬子地块构造, 基本上没有断层,十分稳固,且远离沙漠、海洋, 因此较少遭受寒流、荒漠、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富足而安逸。从古至今,成都书写宏丽、璀璨的巴蜀长歌,成都人也用他们的方式定义生活。 2. 扬一益二,诗家律手在成都 “蜀”字的古代写法,像一只蚕。 文献传说中的古蜀国,就是从蚕丛开始, 古诗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 在传说中都活了几百岁, 应该是代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 三个前后继承的古蜀政权, 这些早期的古蜀文化,至少都延续了几百年。 在他们之后,又有杜宇、鳖灵等被神化的古蜀国王。 相传,杜宇自称望帝,教民务农,深受爱戴, 后来把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鳖灵, 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每到阳春三月, 在成都平原的田野上彻夜不停地鸣叫,直到啼血。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文明曙光朗照在成都平原, 沉睡3000年的遗址证明了他们的存在。 21世纪的第一年,成都市区西郊出土了金沙遗址, 数以千计的金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惊艳世界。 这是继三星堆文明之后,成都平原的另一个古蜀传奇, 与三星堆在文化上有着直接的联系。 金沙文化的遗物也记录了成都先民的丰富生活。 独特的神鸟崇拜铭刻在太阳神鸟金饰中, 这一神圣的图案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遗址中出土的玉海贝形佩饰, 说明那时成都商人已经学会跟沿海居民做买卖。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金沙博物馆金面具。图源:图虫创意   有学者认为,金沙遗址极有可能与杜宇的传说有关。 相传,接受杜宇禅让的鳖灵开创了开明王朝, 他的子孙将都城从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 迁至今成都主城区,以江河为屏障, 从此,成都的城址再未迁徙。 开明王朝强盛时北与秦国为敌,控制着汉中地区, 后来走向衰落,被秦国吞并。 距今2300多年前, 秦并巴蜀,以成都为蜀郡郡治, 巴蜀的财富与人力后来成为秦朝统一的重要支撑。 张仪(一说张若)受命修筑成都城, 分为大城与少城,奠定了此后成都城市的基本格局。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可点击放大观看:成都博物馆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宝墩古城。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是冲积平原,土质松软, 相传,张仪修筑成都之初, 由于不熟悉当地的地质条件,  修建一段就倒塌一段。 他偶然间看到一只神龟游上岸, 绕城而行,到城东南隅力尽而死。 众人皆大为惊奇,一个巫师却对张仪说, 神龟是上天派遣下来的使者, 照着它行走的路径修城即可。 张仪照着龟行路线重新修城,城墙果然不再倒塌。 这大概只是后人附会编造。 秦成都城为求坚固耐用,依山而建, 东西狭而南北长,外形如龟状, 并非严整的方形,故民间有“龟城”一说, 后来就演变成了神龟助张仪修城的故事。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黄龙溪廊桥建筑风光。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城落成之后, 这个文艺富庶的大都会开始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 西汉景帝时期,学者文党被任命为蜀郡太守, 他翻山越岭,来到成都,发现当地居民仍有蛮夷之风。 为此,文党在成都挑选出十几个聪明能干的小吏, 亲自教授他们知识,在当地发展教育, 并创建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用石头砌成, 只要是通过考试的优秀才俊都可入学。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石室中学图书馆。图源:图虫创意

 

文党开蜀学之先声,被后世尊称为文翁, 文翁兴学的“成都经验”也被推广到各地, 而他创办的石室绵延至今, 从郡学、府学发展为书院、学堂, 现在是成都石室中学。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石室中学一角。图源:图虫创意

蜀学初兴,成都人才荟萃, 如扬雄、严君平等汉赋大家皆出自西蜀, 另一位西汉的成都才子司马相如还有一段风流传奇。 司马相如说: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才华横溢的他在富豪卓王孙家 邂逅了卓家新寡的女儿卓文君。 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心动, 以一曲《凤求凰》追求她, 并与她连夜私奔到成都。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琴台路司马相如卓文君雕塑。图源:图虫创意   二人结为夫妇后,为了谋生, 到临邛(今成都市邛崃市)开酒馆, 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充当店小二清洗酒器。 作为巨富的卓文孙知道后气急败坏, 只好承认司马相如这个女婿, 忙给一笔嫁妆,让他们小夫妻停业。 司马相如却觉得接受老丈人的施舍太窝囊, 这个成都青年想自己闯一闯,于是离开老家, 准备前往长安,走到城北升仙桥, 还特意题了一句:“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 后来,司马相如果然得到汉武帝赏识,  乘驷马高车,衣锦还乡。 升仙桥从此改名驷马桥,成都至今有驷马桥街, 而司马相如旧宅附近的琴台,也在如今演变为琴台路。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琴台路牌坊夜景。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的才子佳人名留青史, 而成都的美物更是享誉海内外。 在古代,成都的丝绸、漆器、茶叶等货物行销天下。 由于盛产蜀锦,成都有“锦城”之称。 成都的蜀锦质量上乘,色彩艳丽,图案多彩, 技术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秦汉之时,成都是蜀地乃至全国丝绸的重要产地, 在城中设置“锦官”,专门主管丝绸作坊生产。 三国时期,蜀锦作为蜀汉的特产,远销魏、吴两国, 为蜀军北伐贡献了大量财力。 曹魏的奠基者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都是蜀锦的拥趸, 曹丕称帝后认为,洛阳的如意虎头连壁锦虽是精品, 但还远远比不上蜀锦精妙绝伦。 蜀汉丞相诸葛亮也说: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对蜀锦生产大有贡献的诸葛孔明, 为成都修建了防洪的“诸葛堤”, 维修了都江堰,在蜀地“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不幸病逝于北伐路上的五丈原。 为了纪念这位贤相,  成都武侯祠中,香火燃了近一千八百年, 至今仍是无数人朝圣的“三国圣地”。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武侯祠。图源:图虫创意 到唐宋,有了“扬一益二”这句俗语, 扬州第一,成都排第二, 若论商贸经济,成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 在唐代,成都每月都要办商品展览会: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 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 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蜀典》卷六引《成都古今记》) 在宋代,会做生意的成都人 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青羊宫,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也是唐代花会的举办地。图源:图虫创意 正所谓“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的成都, 成为唐诗宋词歌咏的西南大都会, 成都如同一块文化磁石, 吸引不少诗词名家入蜀,在此流连忘返。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升成都为“南京”。 四川老乡李白听闻这一消息, 写诗称赞成都锦绣如画,胜过关中: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这座九天之上的城市,千家万户,绿树青山, 给了眼见盛世破碎的唐明皇最后一丝慰藉。     杜甫雕像,位于杜甫草堂大廨。廨是官署的意思,指古代官员的办公室。雕像以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居于扁舟为蓝本,塑造了杜甫跪坐船头,抚卷愁思的形象。刻画出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窘境。雕像作者钱绍武。雕像后的对联为: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惊薄斗牛。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诗圣杜甫同样长期在蜀地生活, 他后半生漂泊生活有了成都的闲适作为点缀, 他在《成都府》中写道: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杜甫在浣花溪畔筑起一个简陋的草堂, 饮酒赋诗,晴耕雨读, 其妙笔刻画了成都千余年前的时空, 窗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村舍,“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江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杜甫草堂茅屋景区(恢复重建的杜甫故居)杜甫诗歌描绘的地理环境较为准确,尤如地图,被后人称为图经。因此,根据杜甫对草堂的风物描写,重建后的茅屋基本还原了杜甫当年的成都生活场景。图源:图虫创意

  杜甫最后离开了成都, 他的草堂遗迹却得到历代修葺, 而今仍是成都宝贵的文化遗产, 很多人忘了杜甫生在哪里,逝于何方, 但读过唐诗的人, 都知道他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生活过。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杜甫草堂唐代遗址。该遗址应证了杜甫在诗中对草堂的描写。例如杜甫《绝句六首》其三中提到:“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扁舟轻袅缆,小径曲通村。”从考古发掘的这几处水井看,完全印证了诗人对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图源:摄图网

 

被誉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 对成都的名胜与风情,自有一番别样体会: “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 细侯风韵兼前事,不止为舟也作霖。” 她一生才思敏捷,却屡遭心灵创伤, 晚年隐居城西的碧鸡坊(今成都西门东胜街一带), 筑起了一座吟诗楼,脱去一生最爱的红裙, 换上道袍,安度晚年。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薛涛井。图源:图虫创意 宋代大文豪陆游在蜀地为官多年, 他笔下的成都,更是繁华如梦。 在《晚登子城》中, 陆游描绘登上成都城墙,遍览城中景色: “城中繁雄千万户,朱门甲第何峥嵘。 锦机玉功不知数,深夜穷巷闻吹笙。” 他也走遍城西的青羊宫到杜甫草堂一带, 写有《梅花绝句》,为之心醉沉迷: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市望江楼公园航拍,望江楼为纪念薛涛而建。图源:图虫创意 名扬天下的西南大都会, 化身为诗意之都, 这座城市拥有岁月静好, 也历经了涅槃重生。 3. 涅槃与重生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重创, 张献忠、李自成余部、清军、南明等各方势力, 在巴蜀互相攻伐近20年,对四川造成了极大破坏, 导致四川人口大量减少,成都也不能幸免, “城中绝人迹者十五六年, 惟见草木充塞,麋鹿纵横, 凡是廛闾巷官民居址皆不可复识”。   成都人沈荀蔚回到家中,眼前情景让他每天都做噩梦, 他看见水井中竟填满尸骨,  几个幸存的老和尚每天都从街道上搬运尸骨出城, 安葬死者,每天要拉几十趟,城外已是白骨累累。 二十年间,成都平原成了豺狼虎豹横行的废墟。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天府新区彩虹图源:图虫创意 今天府广场一带,是成都的“老皇城”,  即明朝蜀王府,也是城中制高点, 与五代十国中的前后蜀皇城一脉相承。 蜀王府历时五年修成, 从南到北有承运门、承运殿、 圆殿、存心殿、王宫等五重大殿, 占据成都城的一大部分, 遂使成都有了内、中、外三重城垣。 这一巍峨华丽的王府也在明末毁于战火, 只有两根蟠龙石柱烧不烂, 2004年,天府广场地下 还挖出过一块被火烧过的“龙爪”, 被证实是明代蜀王府屋檐的构件。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天府广场一带。图源:图虫创意 几经战乱后,在烈火焚烧的遗迹中, 成都重建徐徐展开, 清初,康熙帝对四川实行移民, 史称“湖广填四川”, 在多种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多省移民涌入四川, 而成都成为移民入川的首选。 晚清学者傅崇矩发现,当时的成都人多为外省籍, 以湖广占多数,陕西人次之, 他们也渐渐成了老成都人。 各地移民聚在成都,互相通婚, 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移民社会, 有几句竹枝词: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城市复苏后,成都人的巴适生活又开始了。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上:成都锦里戏台,下:锦里景区里的皮影。图源:图虫创意 蜀王府遗址在清时修建了全省科举考试的贡院, 直到近现代,古朴的老皇城 还保留南面城墙和明远楼、至公堂等建筑, 后来为了城市建设, 老皇城在炸药爆炸的巨响中彻底化为尘土。 清朝对成都城市更大的贡献,是营建 “少城”。 相比老皇城的壮美,少城更为秀丽典雅, 作为城中之城,专驻八旗官兵及其眷属,方圆约十里, 大致上东起半边桥街,西至今同仁路。  少城的建设带有北方胡同特色, 现在少城遗址一带的巷子,其实都是胡同, 宽窄巷子就是当时正蓝旗的驻地。 成都作家李劼人说,少城“是一个极消闲而无一点尘俗气息, 又到处是画境、到处富有诗意的地方”。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宽窄巷子。图源:图虫创意 晚清以后,蜀中动荡不安, 哥老会等会党势力参与革命,举起反清大旗。 成都将军玉昆上任后,城中民族矛盾尖锐, 有人劝他说,现今上海等地都已学西洋各国, 建公园供百姓游憩,何不利用少城? 于是,玉昆为了缓和城中的压抑气氛, 拨款5000两,建造少城公园(今成都市人民公园), 不限民族,任居民游玩, 公园内设楼亭供人卖茶水酒饭以谋生计。 此后,公园内发展出了 鹤鸣、绿天阁、枕流等多个茶馆, 每天三教九流的茶客坐满茶座, 喝盖碗茶,嗑瓜子,冲壳子(四川方言,指聊天吹牛)。 成都茶社鼎盛时,全城街巷516条, 茶社就有500多家,每一个街头,都要配一家茶社。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在安逸之余也不忘与时代接轨。 晚清四川总督丁宝桢是洋务派代表, 他在成都东门内下莲池一带择地建厂, 创办了四川机器局。 这是四川乃至西南的第一家机器工厂。 当时,西南边疆形势严峻, 英、法两国在印度、越南对中国步步紧逼, 时人认为,“川中一失,则四通八达之天下藩篱尽坏”。 丁宝桢到四川上任后,坐镇成都,增加川藏沿线驻军, 大修都江堰,保一方安宁,直至病逝于任上。 他为官清廉,俸禄多用于济困助贫, 去世后家中竟然因“家贫不能举火,成都府供食数月”。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航拍成都人民公园。图源:图虫创意 最为人津津乐道还有丁宝桢与宫保鸡丁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说, 丁宝桢生活简朴,家里有个厨子,手艺却一般。 有一天,丁宝桢问厨子,炒菜能不能变个花样。 他们一起到厨房发明新菜,丁宝桢不顾身份, 亲自下厨,挽起袖子,将干辣椒、鸡丁 与前一晚吃剩的炒花生米都倒到锅中爆炒。 厨子都看傻眼了,等到这道怪菜出锅,两人一尝, 才发现其美味,还把它当做招待客人的压轴菜。 由于丁宝桢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 后人将这道菜称为“宫保鸡丁”, 一些饭馆不解宫保为何意,就讹传为“宫爆鸡丁”。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宫保鸡丁。图源:图虫创意 与宫保鸡丁同样影响深远的川菜,还有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出自清末民初 成都北门外万福桥头一家小饭店, 叫做陈兴盛饭铺,当地人习惯叫陈麻婆饭铺。 陈麻婆是这家店的老板娘,她发明的麻婆豆腐 色泽红亮,麻辣酥香,极富川菜特色。 声名远扬的陈麻婆饭铺并非豪华餐厅, 而是著名的“苍蝇馆子”,食客大多是拉车的脚夫。 这家服务底层民众的小饭馆成了老牌名店, 麻婆豆腐也流传到全国各地。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麻婆豆腐。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人懂生活,在大事上却一点儿不含糊。 清末,“成都血案”将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进而催生了武昌起义,武汉三镇光复, 四川军民群起响应,建立军政府,脱离了清廷。 抗日战争中,成都各大报刊贴出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大字标题。 全省青壮年争先恐后奔赴战场, 据统计,抗日军队中,每5个人就有1人是四川人, 川军伤亡总数共计64万多人,为全国各省之最。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四川成都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图源:图虫创意 早年主政四川的杨森说: “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 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 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 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 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建川博物馆正面战场馆。图源:图虫创意 当年,壮士出川,大多从成都东大街出发, 跨出盆地,投身前线战场。 为了纪念川军,成都人铸造了“无名英雄铜像”, 铜像造型是一名中国军人,手握步枪,俯身跨步, 眼望前方,基座铭刻“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全文。 成都人从来不沉溺于天府之国的安逸, 国有召,召必战,战必胜, 在汶川地震的天灾中,也可见川人的大义与坚强。 4.天府之乐 山岭护卫着成都,远离大海的喧嚣,  烟火气在这座城中汇聚,过着浓浓的日子。 地理上的封闭性,却不阻碍成都人开放与乐观的精神。 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成都曾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公元5-6世纪,河西走廊的交通中断后, 中国开辟了从内地前往中亚与欧洲的新丝绸之路。 从成都出发,经岷江上游河谷至川北, 越若尔盖草原到达今甘肃、青海,再往西前往西域, 这条交通路线当时处于 吐谷浑河南国的掌控下,故名河南道。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西郊。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区位优势明显, 不仅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也是北丝绸之路的货源地, 到如今,更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成都至欧洲的列车班次,近年来多次领跑全国, 搭起了一座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图源:图虫创意  近年,生机勃勃的成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 这座四川省会城市,坐拥全国前五的城市人口, 以及西南广阔的市场腹地,在新一线城市中表现抢眼。 2020年成都市GDP为17716.7亿元,在全省占比36%, 仅成都市高新区GDP经济总量 高达2401.9亿元,增速达8.3%, 龙泉驿区、金牛区等区县市也迎头赶上, 处于千亿以上水平。 这几个区县以金融、电子信息、汽车等 新兴产业独领风骚。 青羊区、锦江区、武侯区、都江堰市等 则主打文旅产业,是成都最有文化的地方, 也是成都的精神象征。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文殊院。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现有的城市规划,属于典型的环路建设。 围绕天府广场为中心,一二三环依次排开, 往外辐射到周围的卫星城,已成为继北京之后, 全国第二个地图上标有六环的城市。 面积广阔的天府之都, 有祠堂庙宇,也有高楼大厦,每个角落各有千秋。 在都江堰浇灌出的千里沃土上,气候温润宜人, 成华区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国宝在茂密竹林里繁衍生息, 与“奶爸奶妈”亲密互动,吸引了大批粉丝。  逛逛太古里,才知四川出俊男靓女。 参拜武侯祠,仿佛听见孔明的千年一叹。 寻访文殊院,在城市中找寻静谧的禅林圣迹。 问道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 成都是古典,也是现代。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的茶客。图源:图虫创意

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个好过日子的地方, 而当地的闲适更显得平民化。 人们在忙忙碌碌之余享受生活, 颇有几分古朴闲适的先贤之风: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成都人总是会为人生找寻更多的乐趣。
  对成都念念不忘的杨森, 晚年怡然自得,93岁寿终正寝。 文学巨匠巴金的《家·春·秋》,写成都旧事, 他本人历经岁月风雨,享年101岁。 见过晚年巴金的人说, 他总是一种很宽容、温和的态度。 与巴金等人并称蜀中五老的作家马识途, 直到去年才宣布封笔,他已经107岁了。 巴蜀山水,如此养人。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青城山。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人爱听,也善于摆龙门阵, 闲来一壶茶,几局麻将,吃个火锅,七碗八碟摆一桌。 这龙门阵为何不叫讲,偏要叫摆? 只有一个“摆”字,才能显示出其气派声势。 与成都人聊天,才知道他们说话的功夫, 可能像朵朵花开铺排出一连串的故事, 再平淡无奇的故事,经妙语连珠的成都话一渲染, 也觉得曲折离奇,天花乱坠,趣味横生, “雄起”、“下课”、“锤子” 这几个方言词愣是被他们带进了词典。 千万人口的大都市, 三天两头总会出几个爆炸性新闻, 而这些绘声绘色的讲述者,大多来自于成都民间, 就好像成都最有名的一个交通节目, 明明说的是正经事, 却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到二仙桥,要走成华大道。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成都市都江堰龙池镇虹口景区。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人爱吃,随便揣个几十块钱, 就可以安享美食, 打卡龙抄手、谭豆花、叶儿粑、夫妻肺片、麻辣兔头…… 种种小吃,琳琅满目,遍布街市。 爽朗的成都人,饭局必定是热闹非凡。 如今,耐心地看完一场川剧的观众越来越少, 川剧的绝活变脸却走进了成都的茶社饭馆, 反而渲染更浓郁的生活气息。 变脸,本是晚清跑码头的江湖戏班发明的特技, 现在也成了国际化的中国名片, 还常伴有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表演。

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中国最风流的城市,巴适得很

川剧变脸。图源:图虫创意

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愈发可遇不可求。 也许正因如此, 成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一片乐土。 尽管去成都的人未必都能遂心如愿地 找到生活的真谛, 就像很多人都无法活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但成都就在那儿,这座天府之都, 依旧是一个文明的精神乌托邦。 蓝天白云下的成都。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晋]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

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袁庭栋:《成都街巷志》,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何一民、王毅 :《成都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王笛:《显微镜下的成都》,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本文标签: 中国 最风 流的 城市 巴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