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4访问:19来源:历史铺
5月15日7时18分,距离地球3.2亿千米之外,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稳稳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在100年前说过:“地球是所有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如果用今天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描述,这句话会变得更有说服力:地球的质量约为太阳的33万分之一,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光速仅需8分钟即可抵达。而人类目前已观测到的宇宙半径,已经达到了465亿光年,这是光速用465亿年跨过的旅程。由于宇宙膨胀,它甚至远大于宇宙约138亿年的寿命!人类必须迈出这个摇篮。
火星:人类迈出摇篮的唯一选择
人类文明经过上万年发展,终于发现地球只是宇宙角落中一个不起眼的暗淡蓝点,这里也是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但它被地球的引力牢牢束缚,那里只是空寂无比的荒漠。人类迈出这个生命摇篮的第一步,只能是走向最近的行星邻居,那里或许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地球有两个重要的邻居行星,金星和火星。金星已被证实是一个常年表面温度超过460摄氏度、大气压是地球海平面90余倍的恶劣高温高压环境,空气中弥漫着各类有毒硫化物,几乎没有价值探测开发。相较而言,另一个邻居火星就成为人类迈向跨行星生存物种的下一站。人类未来的行星际基地开发需要至少达到这些条件:充足的水源、空气、能量、土壤和元素,能庇护生命,易于实施航天开发。火星在这些方面都相当“完美”:火星水资源可以用“丰富”(当然,相对地球是贫瘠的)一词形容:火星全球浅层土壤普遍存在2—3%的水分,火星表面在夏季甚至出现液态卤水流动,南北两大极冠地区蕴藏着超过地球格陵兰岛的水冰含量,火星底部可能蕴藏巨大的液态水湖。对于小规模人口而言,已经足够。 地球和火星的大小比较,火星直径约相当地球的一半,与地球同为岩质行星,演化历史和发展规律类似,除极度缺乏有机物外,其他元素构成与地球条件类似火星表面大气密度和气压普遍不足地球海平面的1%,接近真空。但这并不让人绝望,它的空气中约96%是二氧化碳,极地地区更是一望无际的干冰,这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无论是未来农业开发可以作为天然“植物肥料”,还是通过化学反应制氧气或甲烷等火箭燃料,都将是重要的资源。火星附近的太阳辐射强度平均仅有地球附近的44%,但它依然处在太阳系内宜居带附近,行星温度适宜,允许液态水的存在,有可能孕育生命。在火星探测过程中,太阳能依然是各个任务的主流能量来源。虽然偶尔的沙尘暴会影响地面上着陆器和火星车(巡视器)的能量接收,但也能通过电池提前储备预防。此外,人类还可以使用核能,已经应用在了“好奇号”和“毅力号”火星车,目前还在研究更复杂的小型核电设备。火星和地球同为岩质行星,演化历史和发展规律类似。虽然火星上极度缺乏有机物,但其他元素构成与地球条件类似,这也成为人类开发火星的重要前提。对于未来的人类火星基地建造规划,可以提前发射无人3D打印探测器先期抵达,通过远程遥控和就地取材建造未来家园。
火星探测:比邻若天涯
火星带给人类的期望很高,但是探测它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想象。地球处在太阳系较内侧位置,与太阳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即1个标准天文单位的长度。火星距离太阳要远一些,平均大约是2.3亿千米。地球需要约365天环绕太阳一周,火星需要约687天。火星的轨道是偏心率为0.09的椭圆,地球轨道则接近正圆。这意味着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在时刻复杂变化,最近时超过5500万千米,最远在太阳两侧面面相对时可远至4亿千米。 然而,如果从地球的视角来看,每隔大约780天才能和火星最接近一次,这个时间又叫作会合周期,大约是26个月。从几何角度解释也容易理解:假设二者都是纯圆轨道,在780天内地球运行了2周49度角,火星运动了1周49度角。好比是操场中两个人跑步,内圈跑得比较快的那个人,套了外侧比较慢的那个人1圈,二者再次会合。地球和火星的轨道周期及会合周期示意图
这给人类现有的以化学燃料为核心动力的火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同于科幻作品中动辄以极快速度运动的飞船和火箭,人类并不能随心所欲地不在乎地球和火星之间距离,人类必须利用这个780天才出现一次的时间窗口,利用地球和火星靠近的时刻,提前几个月发射探测器。在实际飞行时,探测器需要在太阳系中完成一个大椭圆飞行轨道,又叫作霍曼转移轨道。火星和地球轨道形状不同,每次会合时二者的相对几何位置也不尽相同,探测的最佳发射窗口会因此变化,单次旅程轻易长达4—7亿千米,耗时6—11个月不等。此外,火箭的发射条件会由于总装调试进程、火箭状态和天气等原因推迟,导致抓住窗口的难度更加提升。火星的探测难度,可想而知,看似近如比邻,实则远至天涯。 火星探测器的霍夫曼转移轨迹示意图。霍夫曼转移为一种变换太空轨道的方法,采用该轨道操纵技术的航天器途中只需两次发动引擎推进,相对节省燃料
初探火星:令人痛惜的失败,令人致敬的勇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同盟国和轴心国的战争需求,人类各项技术急剧发展,尤其是纳粹德国研制的18000枚V2火箭呼啸到欧洲的各个战场,人类最初的火箭技术和经验也在快速迭代积累。这种风诡云谲天空下的厮杀,变成了孕育人类航天技术的温床。1942年,纳粹德国曾尝试将V2火箭发射入太空,成功越过了象征着太空与地球边界的卡门线,这里距离地球表面已经有100千米高。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的飞天梦想,不经意间就变成了可以期望的未来,这也迅速成为酝酿战后苏美两方阵营进入太空竞赛的基础。早在1960年,抢先一步的苏联两颗火星一号探测器就秘密发射升空,但是由于早期火箭技术不成熟,遗憾它们都没成功离开地球。然而苏联始终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1962年再发三颗,又告失败。美国也同样倒霉,1964年11月5日“水手3号”发射,但在星箭分离阶段失败。 “水手 4 号” (Mariner 4)火星探测器,整个探测器大致有 3 米高,4 个太阳能帆板展开后整体宽度达到近7米。该探测器1964年11月28日发射升空,于 1965 年 7 月 15 日在火星上空约1 万千米高成功飞掠过火星,拍下了 22 张火星照片,为首次成功探测火星的太空探测器“水手3号”的姊妹探测器“水手4号”顶着巨大压力在1964年11月28日发射,最终成为首次成功探测火星的太空船。整个探测器大致有3米高,4个太阳能帆板展开后整体宽度达到近7米,足够放满一幢小房子。但其实这些太阳能帆板产生的电能很有限,只有300瓦左右,和夜晚普通居民家里各间房屋开灯照明的消耗量差不多。“水手4号”携带了探测磁场、宇宙射线、高能粒子、太阳风、太空尘埃等的各种仪器,反而更像是一个太阳系深空探测任务。这也符合它的定位:所谓的探测火星是飞掠,彼时的航天技术并不足以让探测器变轨并停留在环绕火星轨道,在拍完这些照片不久后,“水手4号”努力将所有数据发送回地球,然后便滑入深空,靠近火星期间仅占任务的不到1%时间。不过,为了这1%的时间,它携带了极其重要的照相机。彼时的照相机不像今天的手机一般使用成熟的电子感光耦合元件(CCD),只能通过最简单的摄像管将图像信号记录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完成飞掠任务后,这些数字再经过压缩传输,在地球上重新绘制出来。
“水手 4 号”拍摄的火星照片。虽然这些照片加在一起只覆盖了火星表面约 1%,人们从中发现,火星表面明显有着大量撞击坑,不太像有复杂地质运动及同地球类似气候条件
1965年7月15日,“水手4号”在火星上空约1万千米高度成功飞掠火星。读者们不要对这个数据失望,感觉很远。实际上在深空探测领域,这已经是相当近的距离,例如地球上各种通信卫星都距离地表35786千米,更何况这个飞行了不远“亿里”、目标火星的探测器。因而,对于“水手4号”而言,这个距离足够各种设计好的仪器设备完成既定目标。在它与火星最近距离接触的数小时内,它尽一切可能拍下了22张火星照片,它们是人类首次近距离拍下的外星球照片。 虽然这些照片加在一起只覆盖了火星表面约1%,但照片带给人类的冲击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此前人类只能看着母星地球,这是人类在近距离观察第二颗行星。人们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火星表面明显有着大量撞击坑,看起来是极其荒凉的一片荒漠,不太像有复杂地质运动和地球类似气候条件的样子。仪器也没有探测到火星表面的磁场和辐射带,信号非常微弱。感应到的火星表面温度也接近零下100摄氏度,且几乎没有大气,这大大支持了认为火星不可能存在生命一派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水手4号”任务周期里发回地球的数据总量才634 KB,对于今天的计算机技术而言这仅是一幅压缩图片的尺寸,读者们和朋友随手在聊天软件中“斗”几张图都要花掉更多流量。从另一方面,也能反衬出在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限制下,科学家们利用聪明才智做出了多么不可思议的成就!新世纪:人类探测火星的高潮
人类探测火星60年来,共有四种任务类型:惊鸿一瞥的“飞掠”、登高望远的“环绕”、观天测地的“降落/着陆”和自由移动的“巡视”。其中,“飞掠”仅是在早期技术不成熟或其他任务兼职探测火星时使用;环绕器(轨道器)能长期环绕火星,采集海量的数据,全方位研究火星磁场、大气、重力场、水、浅层土壤、地质地貌等方面,还能起到信号中继作用,服务于降落在火星表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着陆器能仔细研究火星表面的各种细节,但由于着陆机构重量和自身能量限制,无法移动和自由巡视;而巡视器可以随处移动,意义不言而喻,它的质量能更多集中于科研载荷,从事多地点多方面的精细研究。 新世纪最著名的任务是两辆双胞胎兄弟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二者完全相同且互为备份,重量为185千克,采用太阳能供能,分别在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顺利升空前往火星并在次年1月份先后抵达。 这两辆火星车的原计划工作时间都是90天左右,科学家们认为90天之后火星空气中的沙尘就会覆盖满太阳能电池板,导致能量过低而无法继续工作。但没想到的是,火星上的大风天气却帮了忙,风吹去盖在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尘土,让它重新暴露在太阳光的照射之中而获得新生。虽然在2007年火星巨大的沙尘暴中、99%的阳光被沙尘遮蔽了数月而导致这两个兄弟险些任务失败,但它们通过休眠方式在比地球风速快10倍以上的恶劣环境中最终幸存下来,赢得新生。天问一号:中国加入火星探测大家庭
两千多年前,屈原在长诗《天问》中发出了“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和“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旷世之问。两千多年后,中国航天人要用实际行动给出解答:行星探测计划“天问”启动,而执行第一站任务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问一号”。而这次“天问一号”的选择是:“绕”“着”“巡”一次完成,整体任务包括了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三个部分,是近些年人类探测火星任务复杂度之最。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被火星引力俘获。“天问一号”的三个部分整体进入环绕火星的大椭圆轨道中。在随后环绕火星的约3个月内,环绕器需要认真研究火星表面的情况,反复确认着陆地点和最优着陆窗口。一旦确认后,环绕器继续在轨工作,着陆器携带巡视器开始最为艰难的火星着陆之旅。火星移民: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下一站
人类探测火星的历史已经接近60年,有近一半的任务失败,但也有另一半实现了成功。截至目前,依然有美国“奥德赛号”轨道器(2001年)、欧洲“火星快车号”轨道器(2003年)、美国侦察轨道器(2005年)、美国“好奇号”火星车(2011年)、美国火星大气专家MAVEN轨道器(2013年)、印度曼加里安轨道器(2013年)、欧洲火星生命探测计划ExoMars轨道器(2016年)、美国“洞察号”着陆器(2018年)、阿联酋“希望号”轨道器(2021年)、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2021年)和美国“毅力号”火星车(2021年)任务携带先进的仪器正在探测火星,它们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人类到底该怎样开发火星? 首先,火星的全球化改造是个美好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结合此前所有的探测器研究成果,火星的基本情况并不乐观: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散热过快,很快失去了内部能量,这导致行星内部重要的“发电机”停止工作,进而磁场逐渐消失。没有全球性磁场的后果非常可怕,太阳风缓慢将大气剥离,导致目前的火星大气只有地球大气1%的气压。且火星地质活动已经极其微弱,几乎没有板块运动,大气成分也缺少足够来源补充,大气的流失也陷入了不可逆的过程,人类基本要放弃对它的整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