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隋炀帝为什么要三次下扬州?

时间:2024-12-01访问:13来源:历史铺

隋炀帝一生中曾三次亲自下扬州,然而第三次却让他丢掉了性命。这引发了人们的疑惑:为何在国家动荡不安的时候,隋炀帝仍然如此执着地钟情于扬州呢?

扬州,在隋朝是南方的中心,和北方的洛阳西部的大兴城位置相当。在当晋王时,隋炀帝曾坐镇扬州,稳定了南方的人心。当了皇帝后,隋炀帝又三下扬州。

第一次是大业元年,他刚当上皇帝。这一次下扬州等于是衣锦还乡。

第二次是大业六年。那时候,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巅峰,国富民强,隋炀帝威风八面地在全国各地巡游。

第三次就完全不同了,隋炀帝是在全国农民起义军纷纷扬扬的情况下去的。这时候,他已经打算抛弃北方和西部。

为什么会有第三次下扬州,这是三次东征和雁门之围造成的后果。大业12年的大朝会没几个人来朝。周边国家看到隋朝国力弱了,也都不派使节来了。他们已经不把隋朝看在眼里,隋朝在东亚的核心地位已经崩溃。

国际输了不要紧,国内他还是皇帝,地方郡县长官还听他的,都派了人进京朝贺。但因为路上太乱,到处是农民起义军,他们或者是出不来,或者是被堵到路上。这时候的局势已经乱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隋炀帝自己呢?其实他也很发愁。从大业八年开始,隋炀帝开始失眠,每天晚上不是睡不着觉,就是在半夜突然醒来。为了让自己睡着,他不得不让好几个妇女拍着他慢慢入睡。用母亲哄孩子睡觉的方式入睡,说明隋炀帝已经深地陷恐惧不能自拔。

到大业十二年,隋炀帝已经时刻生活在恐慌和不安中。一天,洛阳大业宫西院起火,火不是很大,但隋炀帝吓得够呛,以为是起义军打进来了,他跑到殿外面的草丛里躲起来,直到火完全熄灭,确定不是起义军,他才出来。

为了麻痹自己,隋炀帝的性情也变了。他住在景华宫时,觉得这里夜里黑得吓人,就派人去抓萤火虫。萤火虫抓来了,隋炀帝看着它们一闪一闪的样子,觉得非常可爱。一个跑步前进的英雄,居然停下脚步看萤火虫,这不是小情趣,是空虚和无力回天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国家的绝望。

此时,隋炀帝最想做的,是掩耳盗铃。有一次,他问盗贼的情况。宇文述说,已经减少了9/10。隋炀帝很高兴。又问苏威,苏威婉转地说了两点,一是盗贼从距离上来说越来越近了,二是按人头收的税越来越少。这两点无一不是在说,盗贼多了。

苏威的话虽然婉转,但隋炀帝还是很不高兴。他喜欢听宇文述那样的瞎话。他想麻痹自己,也想让大家跟着一起麻痹他。

内忧外患又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隋炀帝终于决定抛弃北方,抛弃洛阳和大兴城,自己躲到扬州去。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这次下江都的主题是凄凉。代表关陇贵族的苏威被他废了,但还是有反对声。左后卫大将军赵才劝隋炀帝回大兴城,隋炀帝把他关进监狱。一个六品官员也劝他回去,被一顿板子打死。还有一个九品的小官也出来劝告,被隋炀帝砍了嘴又砍了头。第三次下江都就在这样一片反对与嚎哭中开始行进。

反对声在路上也没有停止。走到河南的虎牢关,一个九品官劝隋炀帝不要下江都,要回大兴城,结果被隋炀帝砍了头。走到河南商丘,有百姓上书说,如果执意下江南,天下就不是你的了。这人也被隋炀帝砍了头。

隋炀帝一路挥舞着屠刀,一路向前进发,将大兴和洛阳这两座繁华的城市留给了他的两个年幼的孙子。他彻底地遗弃了北方,也遗弃了他自己。与前两次的辉煌相较,这一次简直就是一场狼狈的逃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