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访问:11来源:历史铺
从老庄“知止不殆”的适度增长观出发,要求我们要“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也就是说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移的过分的行为,在片面追求经济指数的几何递增的同时,要注意环境容量的极限。反观当前我们当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求是由于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节制地乱伐林森,毁林开荒,滥用地力,开采矿藏,竭泽而渔,施放污染物等“过极失当”行为造成的。早在年,罗马俱乐部就曾发表过一个题目叫《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针对当时盛行盲目的“增长论”提出限制增长的见解,猛烈抨击了“工业社会”的自我陶醉现象。报告指出,地球提供物质生存资料的“恩惠”和吸收废弃物的“宽容”并不是无限的。在生态学的极限方面,人类通过人工世界的全力扩张,到处倾倒越来越大堆的废物垃圾和有毒之物,毁坏了成千上万的物种和自然栖息地,使生物圈的基因库遭到严重骚扰和破坏。人类还通过大规模地打乱物种间的平衡,减少了生命网络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和调节功能。人类通过过度开发农业、牧业、渔业、森林四个生态系统,己经使生命维持系统的负担过于沉重,生物圈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对当前我国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警示意义。就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来说,沙漠化日益严重,沙尘暴由西而东,肆虐西北、华北、甚至华东,黄河断流,几乎所有的北方城市都告水荒,黄海、渤海的渔业资源几近衰竭,长江连年出现特大洪峰,各种瘟疫、疾病猖撅……和道家的“适度增长”观相比,“极限论”的科学性比前者要严谨得多,但他们的思想实质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从老庄“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朴素生态主义的消费观出发,我们要树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观念。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的欲望的恶性膨胀,据有关资料统计,占世界人口的美国居民享受着全球的“极品消费”,而同时也需要耗费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世界矿物资源产量。正如汤因比所指出的那样,“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①在农业文明条件下,人类通过与自然的密切交往,认识到了人类必须和自然建立和谐一体的融洽关系。我们把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观念称为“自然人文主义”。这种中国古代式的自然人文主义,从来不与自然对抗,认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包含着真善美的统一。正如英国学者唐通所说的那样“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学者们瞄准这样一种智慧,它将主客体合而为一,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中国的传统是整体论的和人文主义的,不允许科学同伦理学和美学分离,理性不应该与善与美分离”①。庄子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庄子,大宗师然包含着人的内容,人也必然包含着自然的内容。天人合一的关系是无法分开的。从中作用道家主张“以人合天”。更多地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二者构成一个互衬的统一体。老子说“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五十二章在老子看来,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生存于自然之中就应该遵从自然的规律,返朴归真地回到慈母的怀抱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创造出一个更加枝繁叶茂、清泉潺潺、鸟语花香的美的世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阶段,为了维护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必须从生物圈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宇宙生态的和谐出发,在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提倡“绿色消费”和“健康消费”,只有这样,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会更加秀美。在现实生活中,在当今的大众文化中,己经是呈现出明显的追求生态的价值取向在饮食上,追求“天然”和“绿色食品”在服装上,视棉麻丝毛等天然材料为贵,化纤材料视为低档货在住的方面,装修材料和家具的选择亲睐原木,住宅小区追求依山傍水的“原生态”各种小车的选择以环保和节能型为时尚,各种化妆品、广告用语都以“纯天然”作为卖点。反映了生态审美观念的大众化和日常生活化趋向,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与宇宙万物共生之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倡导素朴真诚,塑造现代人格美“道常无名,朴。”②《道德经》要求人们树立抱朴守道、遵从自然、素淡清真的生态审美观念。“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③道“希言自然”,是朴素的,那么生态审美观在肯定道的生态形式,即“道”是自在天然、符合生态、质朴无华的,朴素是生态自然的最高生命。即生态自然的本性之“朴”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④,自然又名为“朴”,而这“朴”是未经任何社会尘染的纯真的生态本性。无饰无华,美在天然本色—“朴”“乐与饵,过客止。”⑤这句话告诉人们不要被有形的东西所吸引,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为物欲所障蔽而忘记了无形无象的大道,更不能以有形妨碍无形,人们应该真正做到归顺大道、质朴自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①,“夫美配天下者,唯朴素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②可见,顺其生态、自然素朴、淡然若无是《道德经》生态之“朴”美的真正含义。与“朴”相联系,《道德经》也把“真”作为生态自然美的重要特性。“真者,精诚所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物外”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④“信者”、“善者”具有自然纯正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特征,给
上一篇:中国古代杂文理论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