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访问:0来源:历史铺
现在,一股带有浓郁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风”已在世界范围内刮起。它锐不可挡地席卷各地,并在西方文化阵地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西方社会带来了非同寻常的东方情调。无论是唐装、中国结,还是京剧、书法,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世界友人的好评和青睐,并争相拥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也在这场浪潮中重新散发并愈加夺目。在这样的形式下,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已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它更蕴藏着无限广大的商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口号的提出无疑给执著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为中国某些产业在世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沉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这块瑰丽的宝石。它博大精深,可分为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两大类。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它更早于文字的出现。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词。在早期,文学通过口头传诵的方式流传。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中国文学的最初比较系统地成型是在上古至战国时期。后至秦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时出现了志怪小说,隋唐时期的诗歌发展到了中国的高峰,而且出现了唐传奇这一具有奇幻特色的文体。后至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以说在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独有的文学成就。诗歌、散文、词赋、民歌、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态构成了中华民族庞大而又精细的文学体系,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其中有许多词句故事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如屈原在《离骚》中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描写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给人以鼓舞。李白的诗豪情万丈。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如《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以大胆的夸张手法衬托出了诗人的魄力。至于四大名著的故事更是流传至广,《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热爱自由、勇于反抗;《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个个性格分明;《三国》的宏伟庞大;《红楼梦》的温婉凄美都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制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鬼狐仙怪的形象,在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同时又暗含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三言二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出现,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将中国志于宦途的文人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发出了控诉。
二、中国古代艺术
1.绘画 中国绘画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中国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中国绘画的起源可上溯到远古时期的壁画及最初陶器上的花纹。秦汉王朝时期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绘画史中的重要阶段,由于社会混乱,人民寄希望于佛教,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此一时期壁画,展示出高度的艺术造诣。中国隋唐时代的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的绘画及以敦煌220窟为代表的壁画体现着此一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五代两宋以后,中国绘画成为中古绘画的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强调抒发主观情趣,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这时起,中国的绘画已走向了由形到神的蜕变。中国绘画所描绘的对象,都充满着生命的气韵之动。由文化的沉淀所反映出的画者本身的意境,画家将这种对生活及艺术的感悟注入笔端,凝结为画的神韵。而且中国画家常常自身的修为都比较高,同时涉猎艺术的各个领域,往往会将他们的政治理念及艺术思想融入绘画中,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绘画所表达的思想往往比较深刻。
2.戏曲 中国的戏曲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列称为世界上三大戏剧源流。前两者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消逝,唯有古老的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硕果仅存,并依然在世界艺术领域散发出夺目光芒,成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戏曲集中宣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文学、哲学、美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杂技、武术、曲艺、建筑等方面的水平和成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中庸的国家,所有的协调性的思想都被倍加推崇。“和”成为中国戏曲美学的美的标准。这种美学思想,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人处理矛盾和对待时间及运动的理想方式及态度,“和”表现并渗透在中国文化的一切方面。中国戏曲的美学形态及其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书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求和谐、求均衡对称、求圆满、求完美、求兼收并蓄。这种民族的美学特色,在中国戏曲的剧目中有着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现在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方面。如忠肝义胆的《赵氏孤儿》,匡扶正义的《四进士》,为民伸冤的《铡美案》,爱国主义情操的《杨门女将》、《满江红》、《桃花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中庸理论。
3.建筑 中国艺术和建筑有三种主要传统形式——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这些形式可以说都是宗教和政治之下的产物。从政治角度来讲,从秦代的宫殿开始,宫殿这种建筑就象征了皇帝的集权,显示了古代帝王的一种惟我独尊的心态。到了骊山的秦始皇陵,可以说这是一个“从宗庙到墓葬”的转变过程。高祖皇帝时期长安城诞生,当时只是建造了单独的宫殿以象征新政权的设立,接着惠帝时期建起了长安城墙,然后是传奇式人物汉武帝,他在城外建造了一座梦幻般的庭院——上林苑,最后是王莽的“明堂”,它是依托儒家理念所建的纪念性建筑,通过对上林苑的破坏,确立了自己统治权力的合法性。中国古代建筑在造型及材料色彩的应用上也是独具一格。首先,它具有独特的木结构体系。可以有效地减轻墙壁压力。其次,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采用庭院式的布局,主要形式有三合院、四合院及廊院,且多用对称型,体现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再次,色彩的运用是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主要是由中国建筑的材料决定的,中国的建筑多用木材,为了防止木材腐烂而在其表面涂上油漆,逐渐演变成为建筑彩画,继而是雕梁画柱。在中国古式的宫殿中常常采用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并在屋檐下处于阴影部分的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使之在白色台阶的对比衬托之下显得轮廓分明、强烈鲜艳。可以说在建筑上使用如此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即使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极为少见的。这种中国传统的以龙凤为主题,附以青绿色的背景色,并使用大量的沥粉在彩画上画突起的线条,上面涂刷大量明亮的色彩和贴金,显得立体感非常强,达到一种极致的富丽堂皇的效果,被称为“和玺彩画”。正是由这诸多因素组合,经过历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建筑特有的华丽磅礴的风格。
4.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原始时代,舞蹈是文化的基本形态。凡狩猎、战争或者性爱、生殖,以及祭祀或祈祷等活动,都是通过舞蹈来进行的。中国的汉魏和隋唐时代,是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宫廷内设有专门管理收集乐舞的乐府、太常寺、梨园等机构,训练和培养宫廷乐舞演员和乐员。唐玄宗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宋元以来,民族民间舞蹈兴盛,许多前朝有名的古曲舞蹈逐渐被新兴的戏曲中的舞蹈所代替。明清时代,戏曲舞蹈渐趋成熟,其丰富的特技表现手段,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