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访问:2来源:历史铺
水有源头,木有根本。刘大观是邱县刘氏第十五世,那么,他的家世情况怎么样呢?让我们追根溯源,慢慢梳理,或许能厘清脉络。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一路走来,让我们云里雾里,扑朔迷离,疑窦丛生,且听我慢慢道来:
刘大观的始祖是刘彦实,于明建文初年,从山东潍县迁到邱县,今邱城。当时,邱城是邱县的县城。那么,在明建文初年,潍县发生了什么事情?才导致刘彦实迁移的呢?这是第一个谜团。不仅如此,刘彦实还带着两个弟弟一同迁来,但很快他的两个弟弟就迁往他处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彦实的两个弟弟迁往他处?是结伴外迁?还是分道扬镳呢?这是第二个谜团。
刘大观的二世是刘刚,是刘彦实的长子。两个弟弟刘宽、刘海俱避徭役,不知所往,所往何处?这是第三个谜团。刘刚所育刘顺、刘镇、刘庆、刘英、刘端、刘宣,“六子各授室,散而之四方者五,盖缵承若斯之难也。”这说明刘刚的弟弟和儿子都是为躲避徭役,而纷纷外逃的。而六子“散而之四方者五”又散逃往何处呢?这是第四个谜团。
刘大观的三世是刘庆,是刘刚的三子。“独能守业。以吏员为南京司狱,尝集为善阴骘孝顺事实等书,享年七十二岁。”配张氏,继配王氏、宋氏、高氏,生子刘宪、刘章,生女一,适清漳贾门。这是刘大观嫡系祖上第一个当官的人,第一个著书立说的人,第一个有明确享年的人,第一个“一夫多配”的人。
刘大观的四世是刘宪,是刘庆的长子。“字士贤。甘澹泊,慎取予。志洁行芳,表表在人耳目间。生于天顺四年(146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卒于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二十九日,享年七十岁。元配王氏,孟固人,无所出。继配王氏,南脖罗省祭官王公弼女。贞淑仁慈,爱孙妇武氏者,为其能体敬姜逸劳意也。享年九十九岁。生子四,三锡、三省、三聘、三礼,俱见后。刘宪是刘大观嫡系祖上第一个有字的人,第一个有明确生卒日期的人。其元配、继配王氏是刘大观嫡系祖上第一次女方有出处的人,其继配王氏是刘大观嫡系祖上最长寿的人。
刘大观的五世是刘三聘,是刘宪三子。“小字周儿,字以道。性平和,善经理,家道渐丰,子姓渐昌。生于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年),终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年),享年四十一岁。配魏氏,邱城北街魏公堂女。半世孀居,一生严厉,持家教子,卓有贤声。生于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四月十六日,终于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五月初一日,享年六十七岁。生子三,刘韶、刘歆、刘韵。生女一,适南辛店蒋嵩。刘三聘是使刘大观嫡系祖上转运的人。其元配魏氏是刘大观嫡系祖上第一个女方有确切生卒日期记载的人。
刘大观的六世是刘韶,是刘三聘长子。“小字宅儿,字子善,号北池。例贡生,刚方正大。事母孝,课子严。葬两弟,抚两弟妇,并成完节,更保孤侄孙成立。又给族人衣食以养生,棺具坟地以送死,乡里推重,凡六举乡饮大宾。以子爵封文林郎,加封承德郎。临终,晨起沐浴,整衣冠,端坐如常,无病而逝。加赠奉政大夫——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又赠通议大夫——山西按察使司。生于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泰昌元年庚申(1620年)十二月十二日,享年九十三岁。配武氏,邱城北关武公府女,孝慈和顺,抚孀恤孤,称贤内助焉。以子爵累赠淑人。生于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十月初十日,卒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二月十八日,享年七十六岁。生子四,嘉祯、嘉祥、嘉兆、嘉遇,俱见后。生女一,适寿官杨英。刘韶夫妻是刘大观嫡系祖上第一对受皇封的夫妇。
刘大观的七世是嘉祯,是刘韶的长子。“小字映珊,字时熙,号小池。笃德行,创基业。田地百余倾,楼房百余间。以祖宅让仲弟,闻季弟捷至,代造新宅一所。年过古稀,尤着莱彩娱亲。诰封公义方垂训,此祖佐之居多云。晚年推举乡宾,恩给冠带。虽子弟科贡联登,全无贵介气,习布衣徒步澹如也。生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崇祯元年(1628年)十月二十四日寅时,享年八十二岁。元配张氏,王马村张公洪极女;继配石氏,无所出。生子三,尔淇,夭折;尔浚、尔洁具见后。生女一,适辛庄吴新民。”刘嘉祯是刘大观嫡系祖上第一个有确切生卒时辰记载的人。
刘大观的八世是刘尔浚,是刘嘉祯的次子。“字渊如,号向若,监生。姿鲁而困于学,遂治家人生产。刻志勤俭,丕振世业。后以子爵赠奉直大夫——鸿胪寺少卿。生于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九月二十日,卒于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十月初四日,享年五十一岁。配王氏,南辛庄王公养民女,以子爵赠宜人。生于隆庆四年(1570年)十月二十日寅时,卒于天启五年(1625年)正月十三日午时。生子三,中鳌、中鱣,俱王出;中离,庶出。生女一,适七坊睢煜寰孝廉讳珅子也,王出。”
刘大观的九世是刘中鳌,是刘尔浚的长子。“字占之,号云九。读书能文,持弓有体。(刘嘉遇)按察公于诸子侄中,特器重之。由例贡累官奉直大夫、鸿胪寺右少卿,典礼王廷,循循然,中规矩。其宏音亮节,每为上所褒嘉。转左少卿鼎革后,抑郁以没。生于万历戊戌(1598年)十月二十四日申时,卒于崇祯甲申年(1644年)八月二十九日未时。元配李氏,申二寨某公女,诰赠宜人,无所出。继配靳氏,馆陶县蔡家口文光公次女;再继配袁氏,曲周县袁家庄某公女,诰封宜人,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卒于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二十四日。庶张氏。嗣子世宠,见后。生女三,长,夭;次,适直隶威县任松江府同知次子、生员高履恂,靳出;次,适北罗恩贡生长男、生员赵士朴,袁出。”刘中鳌是刘大观嫡系祖上第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第一个抑郁而死的人,第一个靠嗣子续后的人。
刘大观的十世是刘世宠,是刘中鳌的嗣子。“行三,年二十二岁,甫游泮,即弃世。后年余,其仲兄悯弟妹王氏孀居无依,以少子过房复续奉直大夫嗣。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十二月十五日,卒于顺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初六日。配王氏,曲周县(今邱县)东目寨生员元通公女,年二十四岁守节,子女皆无。抚兄次子,历尽寒暑,完成大节。有柏舟之风,未经旌表。嗣子若敞。”刘世宠是刘大观“嫡系”祖上第一个一嗣再嗣的人。
刘大观的十一世是刘若敞,是刘世宠的嗣子,是刘中鳌嗣子的嗣子。“行二,字景原,例贡。为人渊涵,静默不言,躬行孝,友性成。父命承叔祧,以婶为母,能得心养志。每举趾不忘敬慎,母恃以完节。其后,事生身父母,孺慕依依,温情无或间。比及终藏,曲尽哀毁,竭蹶拮据。与兄并襄丧具,不以降服之故,力稍自私。兄弟怡怡,忧乐相恤,有司马氏旦光遗风。黄邑侯以孝行闻于臬台,给匾旌奖,载县志,乡饮阖邑公推‘大宾’。庚辰(1640年)进士、永安令紫庭李公为之志铭。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十四日亥时,卒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初七日卯时,享年五十六岁。元配耿氏,梁二庄任卢江令槐三公女,孝时孀姑。姑因子非己出,有疑志,每故为苛试,卒能委曲承顺,得其心欢。及姑病,偃床晦明,风雨数年,间无废事,亦无倦色。姑病笃稳,知纯孝,悉白诸姑伯姊。即今舅氏家犹称道不衰云。生于顺治元年五月初七日寅时,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十一日酉时,享年三十九岁;继配汪氏,馆陶县汪家堤生员爱荩公女长女,得大家体段。视前子女一如己出,抚而能慈,慈而不溺,恩义兼至,继母中绝无而仅有者。生于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二十一日戌时,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初四日亥时,享年四十四岁;再继配马氏,陶邑沃头村近池公女,顺治九年五月十一日未时生,无所出。生子三,秉义、秉信、秉方,俱耿氏出,见后。生女二,长,适例贡生左允宜,耿出;次,适清源孙家楼业儒孙裔献,汪出。”刘若敞继配汪氏是刘大观“嫡系”祖上第一个继母典范。
刘大观的十二世是刘秉义,是刘若敞长子。“字伯由,号宜斋,例贡,敕赠文林郎——四川荣经县知县。宽裕庄严,端凝谦光,颖慧什伯于众而浑融不露。遇剧难事,盈庭聚讼,片言剖决,騞然以解。天性孝友,恪遵先世家风。事父母承颜怡志,曲尽敬养。奉两继母如所生,兄弟间怡怡一堂,恩义绸缪,大类真庆遗徽。仲弟早逝乏嗣,慨然以次子承祧;虽夭,复以季子承祧。抚育义方兼至。邑侯赠匾曰:‘寅清振武’。康熙庚寅(1710年),篡修邑史,修饰润色,多出其手。虽未付梓,遗稿实为继起蓝本。族有公庙在城隅,为漳流所浸,谋复营建而亟不得善地。乃就家中,立支祠,设厨匣,藏封诰卷轴并先人遗像。又念族姓繁衍,家乘缺遗,因旧本而增谱之。其编次表传体制,规为务期详审,镂诸板,藏家庙中。又念水源木本,期会阖族,每岁履端之上丁日,赴茔祀墓,毕叙世次,行庆贺礼。次朝,仍宴饮竟日,盖于尊祖敬宗中,寓合漠涣萃之道焉。晚年尤工诗律,与蒋介石先生朝夕倡和。蒋公嘉其诗:‘有中唐气味。’卒后,邑绅士哀之,聊摄邓殿撰为志其墓。嘉庆十四年(1809年),以曾孙大观爵,貤赠中义大夫。生于康熙四年(1665年)十月二十六日子时,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五月二十九日卯时,守五十五岁。元配李氏,同邑阳谷县学博肇修公孙女、廪生连珠公长女,敕赠孺人。以曾孙爵貤赠太淑人。德性贤淑,克勤克俭,事翁姑以孝闻。诸事每为娣姒先。当两姑相继违养,以弱媳搘拄中馈,操作缝纫,浣洗、烹饪之事,皆独任之。又迭遭闵凶,佐理大事。一切内外宾客之需,布帛、酒浆、蔬米之出纳,皆有条理。翁常叹其贤能,以为‘不愧吾家冢妇’云。生于康熙四年六月初八日巳时,卒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丑时,寿三十六;继配郭氏,馆陶庠生郭公三女,质直简易,言笑不拘。于妇后,事继姑惟谨。姑殁,尽哀尽仪,卒襄大礼。尝云:‘吾为刘氏妇,独以不逮事先舅为憾耳!’性严厉,不轻假人以颜色。抚前子如己出,殷勤教养,至于成立。以子爵貤赠孺人,以曾孙爵貤赠太淑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七月三十日丑时,卒于乾隆四年十一月初十日亥时,寿五十三岁。生子三,士纲,出继秉信;士缙,俱李出;士全,郭出,俱见后。生女一,郭出,适同邑翟孝楼例监殷木王公男、太学生兆圻。”
刘大观的十三世是刘士缙,是刘秉义的次子,也就是刘大观的祖父。“字觐宸,号笏庭、行四。雍正乙卯(1735年)拔贡。历任贵州天柱、四川荣经县令。性沉厚务,博览有干济才。事父母至孝,处兄弟友爱无间,处瘠让腴,视若固然。接族党戚友,忠信无欺,又缓急不吝推解。故月旦之评,咸推人望。拔贡朝考一等,拣发贵州,补天柱。天柱,苗疆也。初改流官,百事草率。县有三里曰:居仁、由义、循理。定粮额时,田未复勘,多有粮无田之户,胥役追呼,辄鬻牛马,以应官税。牛马尽,则鬻儿女,纷纷控诉。前任官悉置不理,而追呼敲扑如故。公下车之始,慨然曰:‘闾闫脂膏,焉有纳无田之税者?’亟请于上官,许之。乃亲诣陇亩履勘,年余丈始毕,免三里虚耗无算。民泣下,谓其儿女曰:‘尔得不鬻,幸值好官。不然,明岁此时,以尔纳官税矣。’善政多类此,颇受知于上官。是时,闻讣,丁郭太淑人忧。值黎平军兴,制府张公奏留,办理军务,帷幄运筹,悉以谘问,益奇公之才。军务毕,回籍守制。邑之南寨村与直隶曲周南堤村犬牙交错,地界不清,构讼多年。经两省道府大员亲临会勘,终不允服。而怨毒之结愈深,蜂聚数千人,将持械以死斗。其村中父老有识者聚而谋曰:‘吾两造所争者,非地也,气不平耳。两省道府各袒其民,适足酿祸。天柱公信义著于乡党,非此公不足以了此事。’乃来见公,公谦逊以婉言谢之。父老请愈坚,不得已,约期至界。所为晓大义,陈利害,父老子弟靡不悦服,讼解并相推让焉。乾隆十三年(1748年)服除,拣发四川。时金川苗蛮不靖,制府张公移节蜀督,驰檄日八百里,召至军,使办总粮台,支发无私,一军称颂。制府喜,复使带兵开美诺道,周览山川形势,绘图贴说,凡屯军、积糈、备御扼要之处,无不具悉,及进军与图合。制府以是益奇之,将特荐以道府用。是时,金川经略诺(讷)亲与制府有隙,诬劾制府,逮击入都。公被牵连,落职待罪。人皆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