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访问:2来源:历史铺
【内容提要】
根据岁时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均为中国上古端午祭的现代传承。端午节即端午祭,祭祀是端午节的本意。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内涵大于韩国端午祭。中国端午日举办的各种节俗活动,归结起来均与祭祀信仰有关,并有官方与民间的等级区别。现今韩国江陵端午祭由“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部分组成,实即相当于官方与民间的祭祀活动。自上古时期至今,在端午这一天祭祀以祓除瘟疫、祈求人寿年丰,在中国和韩国都未有任何改变。几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所有细节,都可以在中国端午节俗活动中找到具体的、同一性质的对应。
【关键词】 中国;韩国;端午节;端午祭;岁时民俗特征
端午节为汉族传统的重大节日之一,所谓“一年三大节,春节、端午、八月十五”。端午节又几乎是我国各民族的一个共同节日,一般举行于农历五月初五,有“端阳”、“端五”、“重五”、“沐兰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蒲节”、“女儿节”、“地腊节”、“龙船节”、“粽子节”等异称,属于岁时民俗。韩国的端午祭既然属于非物质文化之列,且具有时间上的周而复始性,亦当属于岁时民俗一类。因此,根据岁时民俗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对都具有庞杂的内容,具体节俗似又各不相同的两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化繁为简的可行的比较方法。
一、从岁时民俗的传承性特征看,端午祭更符合端午节的原意
岁时民俗的传承,指的是民俗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有的某一核心内容的传播与继承。不l司时代、不同地域的岁时民俗,之所以被认为是同一个岁时民俗,不唯在于它们拥有大致相同的时间及节俗事项,更关键的乃在于它们拥有同一个主题。世界上各类岁时节日的最初形成,除了岁时这个因素外,都有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核心,而这个重要的宗教信仰核心往往就是该岁时节日的主题。
人寿年丰、如意吉祥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但是由于发展的局限,导致了人类乞灵于神异的必然,这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尤其如此。人们在各个特定的时日举行各种不同的宗教祭祀活动,并围绕不同祭祀的核心,派生出大量的节俗活动,呈现出综合的多样性,但其内容都可以归结为两点:祭神、赛(酬)神。具体则包括供奉、祈祷、酬谢、娱神、驱邪、神示,等等,在让神灵满意的同时,也使众生满意,以至于在民俗学界,对岁时节日有“退化了的宗教”的称呼。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外传统节日,如中国的元旦、元宵、清明、寒食、端午、中秋、腊八、除夕,中国彝、白、拉祜等族的火把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外国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户神节、惠风节,等等,均与宗教仪式有关,无非是主题不同罢了。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关于中国的端午节之起源与主题,虽然历来说法不一,有“恶日”说、祭祀历史人物说,现代I司一多则考证为“龙的节日”,但归结起来均与祭祀信仰有关,其中举办的林林总总的节俗活动,亦皆关乎信仰,譬如我们最有印象的竞龙舟和食粽子就是这样。先说龙舟竞渡,关于其起源,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但无论是为了驱逐邪恶、招迎屈原(或伍子胥、孟姥、曹娥等)之魂,还是祈求丰瞀,都是宗教信仰所发动的。即便单单认为它是一种竞技游戏,也属于宗教中娱神娱人的一种仪式。发生在端午节的其他竞技游戏,如汉族的斗草、踏百草,苗族的赛马、斗牛,满族的射柳,等等,也是如此。再说粽子,一般记载是投向水中祭屈原的供品,还有学者考证是祭享能决疑、占吉凶的水中神兽獬豸的供品,总之是祭祀仪式的供品。再如端午节的商贸活动,从表面上看,可能是最远离宗教祭祀内涵的了,其实也是从属于祭祀活动的,因为其形成就是应购买端午节令物品之需,而且自古以来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药市。因为端午为“恶日”,为了趋利避害,除了进行精神上的驱邪,还要有物质上的驱邪作配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奏效。人们当然可以自行采药,但是社会毕竟有分工,所以端午前后,节日中要用的驱邪药物便成了最重要的贸易物质,交易端午节令物品的市场自然要命名为“药市”了。至今不少地方还在举办这样的药市,如湖南永州、广西靖西、福建宁化的端午药市,都是远近闻名的节日性药市。总之,端午祭本来就是端午节题中之意,中国的端午节最初也应该是一个端午祭。
现在,让我们再来具体比较一下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的主题。综观中国各地各民族的端午节俗,不出祭祀祈祷、辟邪压胜、竞技游乐、商业贸易等类型,后两者为从属性的,暂置勿论,且先让我们看看其祭祀祈祷、辟邪压胜的对象是什么,也就是那些纷繁复杂的端午节俗活动背后深沉的文化心理根源是什么。
《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贝鸟)始鸣,反舌无声……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是月也,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说明五月乃是阴阳死生分出之月,要祭灶,专职的长官要祭山川百源,要用盛大的音乐隆重地祭天,要祭贤明的掌管农业的古代上公句龙与后稷以祈求五谷丰登,天子还要祭祖。《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之父田婴因其五月五日生,令其母抛弃他,其母私下把他养大,引得田婴发怒,理由是:“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唐司马贞索隐引《风俗通》日:“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又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唐储光羲《观竞渡》云:“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榷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攘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擢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诸如此类的文献记载非常多,不再赘举,俱可见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妨害生命,所以要举行各种祭祀和巫术活动来祓除灾难,祈祷幸福平安。至于为什么认为五月及五日为恶,五月为阴阳生死分判之时,大概是远古时的一种基于天文历法的自然观念吧。
韩国的端午祭,其“祭”的内容如何呢?从韩国考察归来的贺学君所写《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有翔实的介绍,笔者在此且撮其要转介于下。江陵端午祭由以地区的首长为献官的“儒教式祭仪”和巫人的“巫俗祭仪”两部分结合而成。前者包括山神祭、奉安祭、迎神祭、朝奠祭、送神祭等一系列祭祀,融“大关岭山神祭”与“村庄城隍祭”于一体,“祈求免除洪涝干旱与疾病,风调雨顺粮食丰产,禽畜繁盛”。对于后者,贺氏具体列举了19种代表性祭仪:
(1)不净巫祭:巫师祭仪的序幕,旨在驱除一切不净因素。在震耳欲聋的巫乐中,女巫用水 与火洁净祭堂,并依次洗去各个参加者的不净。(2)大关岭城隍巫祭:向所祭对象禀报祭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