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访问:4来源:历史铺
【内容提要】
本文以日本据台前后日本驻华外交官上野专一、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与汉学家内藤湖南三位日本人,在十九世纪末期发表的论述台湾的文字为中心,分析当时日本人的台湾观,并探讨他们的台湾论述中所反映的日本知识界“脱亚入欧”的思想倾向及其问题之所在。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1864-1912)(注:陈昭瑛选注:《台湾诗选注》(台北:正中书局,1966)〈春愁〉,页162-163。)
一、引言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惨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和约》,中国割地赔款,“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注:〈全台绅民痛骂李鸿章文〉,收入王晓波编:《台胞抗日文献选新编》(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8),页15。)从此沦为新兴的日本帝国之殖民地,开启了日本统治台湾半世纪的历史。1895年割台不仅使台湾“四百万人同一哭”,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注:关于甲午之战的研究成果,可谓车载斗量,参考:王仲孚主编:《甲午战争中文论著索引》《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所,1994)。)其影响绵延至于今日,历史的伤痕至今仍未抚平。
在1895年割台这件石破天惊的历史变局的前后,日本官方及民间知识分子,或对台湾进行第一手的调查,或对台湾事务发表许多言论,这些文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本文拟以当时日本驻华外交官上野专一(生卒年代不详,1891年来台湾考察)、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1834-1901)与汉学家内藤湖南(虎次郎,1866-1934)三位日本人,在十九世纪末期发表的论述台湾的文字为中心,分析割台前后日本人的台湾观,并探讨他们的台湾论述中所反映的日本知识界“脱亚入欧”的思想倾向及其问题之所在。
二、三位日本人及其台湾观之概要
关于日本据台前后,日本人及西方人对台湾的调查研究及其治理台湾的具体意见,当代学者已有若干研究论著。吴文星曾探讨日本据台前夕对台湾的调查,(注:吴文星:〈日本据台前对台湾之调查与研究〉,收入:《第二届台湾本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页567-576。)也研究日据初期西方人的台湾观。(注:吴文星:〈日据初期(1895-1910)西人的台湾观〉,《台湾风物》,40卷1期(1990.3),页159-169。)吴密察也曾研究福泽谕吉的台湾论。(注:吴密察:〈福泽谕吉的台湾论〉,收入氏著:《台湾近代史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1990),页71-112。)但是,本文写作的重点与前此相关研究论著并不相同而可以互补。现有关于日本人的台湾论的研究论文,重点在于说明日据前后,日本人对经营台湾之种种具体策略与政策,本文则将研究重点放在日本人对台湾的种种论述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我们先对本文将探讨的三位日本人及其对台湾的看法,作一概要的说明,以作为下节进一步分析之基础。
(一)上野专一及其《台湾视察复命》
本文拟探讨的第一位考察台湾的日本人是上野专一。上野是十九世纪末日本驻福州的领事,1891年奉命来台湾考察。任务完成后共撰成《台湾视察复命》(原件题为《台岛视察复命》)四篇,编为一、二、三、四号,这批资料是日本据台前夕,日本官方对台湾考察的重要史料之一,现藏于东京的防卫大学附属图书馆等地。《复命》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台湾的地理、物产、经济、民性、政治等各方面,颇为详实。吴文星教授曾简略介绍过这批文件的概要内容。(注:关于甲午之战的研究成果,可谓车载斗量,参考:王仲孚主编:《甲午战争中文论著索引》《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所,1994)。)上野专一对台湾的调查报告,在甲午之战以后曾在日本辑为专书出版,连横(雅堂,1878-1936)在1908至1918年撰写《台湾通史·经营志》时,曾参考上野专一的调查报告,并略引其要点。(注:连横说:“〔光绪〕16年2月,日本驻福州领事上野专一来台考察,归著一论,谓台湾物产之畜,矿产之丰,一切日用之物无所不备,诚天与之宝库也。然以台湾政治因循姑息,货置于地,坐而不取,宁不可惜。若以东洋政策而论,则台湾之将来,日本人不可不为主注意也。”见:连横:《台湾通史》(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5),(上),卷3,〈经营纪〉,页65。)上野专一的书对当时日本朝野人士对台湾之了解颇有助益,此书并已于1985年由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注:上野专一:《台湾视察复命》(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明治27年抄本影印,1985,列入《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地区》103号)。)但是,台北所影印出版的《台湾视察复命》只收录第二号、第三号及第四号,独缺第一号之内容。第二号介绍台湾之地理,包括府县之建制,台湾之物产与风俗。第三号介绍台湾各地物产之交易状况。第四号介绍台湾原住民社会之生活习惯及其与汉人之关系。只有第一号之内容与本文之论旨有关。
上野专一是当时日本的职业外交官,职位是“二等领事”,根据《台湾视察复命》第一号所载他与刘铭传(省三,1836-1895)对话时的自我介绍,他是在1889年奉派福州,担任领事,主管业务范围包括厦门、淡水及台湾府。他向刘铭传说:“此次以领事的任务,即为了通商,来台巡回视察,特别是台湾的砂糖,向来是我国为需要之物,为此来探查商况”,(注:上野专一:《台湾视察复命第一号》(手抄本),页21-22。)这份报告就是完成台湾考察任务之后所撰写。但是,正如本文第一节所说,本文的重点在于从日本人的台湾观中,析论其思想倾向,而不在于巨细靡遗地论述他们对台湾的具体主张,所以,以下仅以收藏于防卫大学附属图书馆的《台湾视察复命》第一号抄本作为分析之基础。
这份报告第一号的重点,包括几个部分:首先,上野专一指出台民以及原住民不喜刘铭传之苛政酷税,民心不稳,思欲谋叛。台民希望有另一个外来政府取代清国的苛政。其次,上野专一详细考察台湾(尤其台南与高雄)沿海之炮台设置及其历史,并对台湾樟脑之商业情况进行了解。复次,上野对于宣教师在台湾的布教亦有描述,关于刘铭传施政的许多消息,皆从宣教师处获得。上野专一也探察刘铭传在台湾岛热衷于洋学,以及设立西学堂积极培育人才的情形,并纪录与刘铭传及林维源的对话,均扣紧铁路实施的便利发言。最后,上野专一指出刘铭传即将去职,而继任者以及清政府将不会如刘铭传一样地治理台湾,并强调台湾物产丰盛,乃是上天赐予的宝藏之地,呼吁日本帝国当局应该积极关注台湾的将来发展。
这份文件虽是日本帝国的外交官所撰的访察报告,所涉及的都是具体的政经社会事务,但是,字里行间却也透露相当明显的帝国主义心态,值得细加探讨。
(二)福泽谕吉及其台湾论述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的启蒙思想家,从绪方洪庵习兰学,曾三度游学欧美,(注:参看:福泽谕吉著,马斌译:《福泽谕吉自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页89-118,140-148。)返国后提倡“文明开化”论,鼓吹自由民权及个人之独立精神,与加藤弘之(1836-1916)、津田真道(1829-1903)、中村正直(1832-1891)、西周(1829-1897)等开明知识分子组织“明六社”。福泽谕吉著作甚多,约有60余部,对十九世纪末期处于从传统迈向近代的日本社会,影响最大的是1872(明治5)年2月起至1876(明治9)年11月止,陆续发表的《劝学篇》一书。据福泽谕吉自己在《劝学篇》合订本的序言中说此书至1880(明治13)年时,“发行总数约有70万册,其中第一篇不下20万册。加之以前版权法不严,伪版流传很多,其数也可能有10多万册。假定第一篇的真伪版本共过22万册,以之与日本的3500万人口相比较,则国民160人中必有一人读过此书。这是自古以来罕有的发行量,由此可以看出近来学问迅速发展的趋势。”(注:福泽谕吉著,群力译:《劝学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合订本《劝学篇》序),页1。)此书对当时日本社会之影响力至为可观。此外,福泽谕吉在1875(明治8)年撰有《文明论概略》(注:福泽谕吉:《文明论之概略》(东京:岩波书店,1997)。中译本: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一书,也是畅销全日本,提倡“脱亚”论,此书与《劝学篇》一样,也对近代日本的启蒙发挥重大的作用。
福泽谕吉在1882(明治15)年创办《时事新报》,以发表“不偏不党的论点”(注:《福泽谕吉自传》,页267-8。)自我期许,对当时局势发表看法。从1894年12月开始,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陆续发表多篇社论,对台湾问题提出各种看法。这些台湾论述的文字,一方面充分暴露福泽谕吉的帝国主义者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亚洲现代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明时,所出现的许多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三)内藤湖南及其台湾评论
内藤湖南是二十世纪日本汉学研究的大师,是中国史领域中所谓“京都学派”的创办人,在成为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之前,曾任《大同新报》、《三河新闻》、《大阪朝日》等报社新闻记者,足迹甚广,曾于1899(明治32)年9月5日起从神户出发,来华游览,历经山东、天津、北京、杭州、上海、汉口、武昌、镇江等大江南北各地,与中国学者如严复(又陵,1853-1921)等人均有交往。(注:关于内藤湖南的中国游记,参看:内藤湖南:〈燕山楚水〉,收入《内藤湖南全集》(东京:筑摩书房,1971)第2卷。中译本见王青译:《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并参考:黄俊杰:〈二十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收入拙著:《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台北: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1),页265-312。)在前往中国大陆旅游之前,内藤湖南曾来台湾,于1897(明治30)年4月,担任创立于台北的《台湾日报》主笔,《台湾日报》后来与《台湾新报》合并成为《台湾日日新报》,是当时日本殖民政府的官方喉舌。内藤湖南在台湾滞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