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访问:9来源:历史铺
摘 要:美岱召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东部的大青山下,是集城池、寺庙、王族寝宫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址,它最早的主人是名朝中晚期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明史称俺答汗)。阿拉坦汗深明大义,他在政治和宗教上卓有建树,通过长期的努力与明廷“隆庆议和”使蒙汉建立友好关系,使漠南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经济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美岱召是阿拉坦汗将藏传佛教引入蒙古地区的始端;美岱召是一段蒙汉人民文化生活友好交流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包头市的历史文化财富,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目前有关美岱召的一些学术上的探讨屡有争议,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对文献的研究,本文就其争议之处阐述自己的一些浅见,以待与大家共商榷。
关键词:美岱召 阿拉坦汗 隆庆议和 藏传佛教 文化遗产及其价值
内蒙古地区分布有许多有名的召庙,它们象星星一样洒落在草原各地,与蒙古草原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如呼和浩特的大召、小召、鄂尔多斯的伊克召、准格尔旗的准格尔召、达茂旗的希拉穆仁召、包头地区的五当召、美岱召等……
一提到召,不免要想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其中美岱召独具风采。无论是它的建筑结构、还是其壁画风格、以及它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都具有极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长期以来,许多专家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免有许多争议之处,这又是其自身所拥有的深厚草原文化背景的魅力之所在。
一、大青山脚下的“石头城”
美岱召座落于内蒙古包头市东部的土默特右旗,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四周沃野阡阡,林木葱茏。它于北元时期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在万历三年(1575)始建。美岱召因四周圈围着坚固的石头城墙,所以也叫石头城。城墙周长681米,圈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外墙由毛石堆砌,内夯筑黄土,城墙很宽,顶部可走车马。城墙圈围成一个不规则的正方形。城墙高约5米,城垣四角设有重檐角楼,可御敌、也可屯兵。泰和城门在南墙居中开启,十分壮观。
如果将城内建筑由城门为起点稍向东倾斜划一条中轴线至北城墙,那么城内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平列的十八罗汉庙和观音殿,最北是琉璃殿。中轴线东部建筑主要有太后庙、西部有乃迥庙、老君庙。大雄宝殿建在1米高的台阶上,其中的佛殿和大经堂相联,建筑风格和布局具有汉藏结合的特点。琉璃殿是一座三层楼阁式的大殿,高大雄伟,琉璃盖顶,三重飞檐,四周绕廊。琉璃殿后曾有一处宅院,阿拉坦汉及后人曾长期居住于此,这里可能是他们进行社会政治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据说太后庙是阿拉坦汉的夫人三娘子钟金哈屯的嫔宫。内原有檀香木塔,塔内置有骨灰,文革后被拆除。老君庙双檐八角亭据说是道教建筑。城东墙外有东万佛殿,城内的西北方向有西万佛殿。最初,明朝廷将石城赐名为“福化城”,赐寺名为“寿灵寺”,万历中期又改名为“灵觉寺”。石头城以西有乃迥庙是藏传佛教的护法堂,1606年,因麦达力活佛来此做床讲经而称为麦达力召。汉语转因为美岱召。
二、美岱召的主人:阿拉坦汗,三娘子,五兰媲吉
北元时期蒙古军战败,蒙古各部落由于长期征战再加上受明朝的种种封锁,退居漠北后农业衰落、商路阻隔,单靠原始畜牧业和不发达的手工业,远远达不到蒙民的生活需求,在此种背景下,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掌管了右翼三万户蒙古各部的大权。贵为成吉思汗的十七代孙的阿拉坦汗(俺达汗1507-1582)在历史上是一位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首领,在他统治的时期曾经历了蒙明战争,隆庆议和,俺达封贡和藏传佛教的引入和传播等许多重大的事件。
他一生励精图治,在早期的统治阶段,为了解决牧区生产、生活上的急需和困难,曾三次从晋陕等地移民入蒙以农耕为生,这就是包头历史上有名的“走西口”。汉民的移入,虽使农业生产、手工业状况有所改观,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善蒙古牧区的经济状况。但当时的明廷与蒙古严重的对立,不得已蒙古兵只能以掠夺的方式用以补充牧区物质的不足。但是,虏获往往引来战争,在嘉靖年间的山西“平型关之战”和隆庆年间的虏获反击战使蒙古兵遭重创。明朝也经常采用“烧荒”、“捣巢”进行报复。为了顺应蒙汉人民的和平愿望,阿拉坦汗一方面自力更生谋求解决蒙古地区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决心与明朝长期和睦相处,以便于牧业与中原农业能够互补互惠,和谐共存。
最初,与明朝修好的要求屡遭拒绝,嘉靖皇帝不接受阿拉坦汗的封贡议和的请求。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军攻陷大同,直逼通州,严重威胁北京的安危。这就是史载的“庚戌之变”。迫不得已,明朝廷允许在蒙汉边界开放马市,但有严格限制,远不能满足蒙古需求。阿拉坦汗汗要求扩大贸易范围,又遭拒绝,甚至关闭马市,如此,俺、明持续征战二十年。就在这一时期阿拉坦汗汗开始建造石头城。《万历武功录.阿拉坦汗列传》中记载,1546年招收汉人工匠“往丰州盖城”。古时的丰州滩就是指内蒙古包头东部土默特川一带。
长期征战使蒙明两败俱伤,明廷终于认识到拒蒙交往于千里之外的策略十分不合时宜,隆庆年(公元1571年),明在边镇得胜堡(丰镇市南)封俺答为顺义王,同时另外六十五位蒙古贵族也被封为都督、指挥使、千户、百户等管职。蒙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长城沿线已经由军事防御线变为两族互通有无的经济线,经济交流空前繁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55卷记载:“贾店鳞比,各有名称。”“隆庆和议”是蒙明关系的转折点。也是阿拉坦汗历经三十多年努力的结果。
蒙古族原本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有血祭杀生的陋习。“隆庆和议”后,许多萨满教的教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工具。当阿拉坦汗进军青海的过程中,接触并进一步认识了喇嘛教。1578年他和黄教高僧索南嘉措会晤于青海湖东畔的仰华寺共同探讨佛事,并互赠尊号。索南嘉措得到阿拉坦汗“达赖”赠号后,称三世达赖。“达赖喇嘛”称号由此而来。“达赖”蒙语为海、湖,达赖喇嘛意为智慧如海的大师。阿拉坦汗率众多蒙古贵族昄依佛教。并正式宣布废止信仰萨满教。此后阿拉坦汗及其土默特的蒙古贵族们进行了许多重大的佛事活动。阿拉坦汗的重孙后来也成了转世灵童,即四世达赖。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以至于后来广大的蒙古地区召庙星罗棋布,僧者云集。
阿拉坦汗与明修好通贡的政治主张及宗教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团结友好与文化的交融。他为蒙古族社会的发展建立了功勋。
阿拉坦汗之妻三娘子本名(钟金哈屯),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人物,她协助阿拉坦汗管理土默特部的各类事物,处事果断,赏罚分明。深受阿拉坦汗之喜爱与信赖。《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书》记载:“诸部落皆受其约束。”与明廷通贡互市后三娘子坚守和平贸易条约。阿拉坦汗晚年多病,三娘子以自己的才能和威信处理军政大小事物,致力于蒙明的友好关系,使和平互市顺利进行。《明经世文编》卷四五零涂俊村浚《料理驭夷疏》这样描述三娘子:“聪慧善谋,兵权在手……令无不行,禁无不止。”1582年阿拉坦汗去世,依照蒙古族婚俗,三娘子再嫁给了俺答的长子黄台吉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