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9访问:14来源:历史铺
Study on Old Kazakh Literature—“Codex Cumanicus” in the Golden Horde Khanate
提要:本文介绍了哈萨克族古代重要文献《库曼语汇集》。库曼为中世纪欧洲人对克普恰克人(哈萨克族的前身)的称呼。《汇集》为13世纪用拉丁语、意大利语、德语等记录下的、居住在南俄草原上的克普恰克人的语言材料,对研究哈萨克语言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代哈萨克;克普恰克语;库曼语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in Old Kazakh language —“Codex Cumanicus” which was written in 13th century . Cuman is the name given to the Qypchaq/Kazakh people by the Europeans in the medieval time. The book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Kazakh language.
Key words: Old Kazakh ; Qypchaq; Cuman
哈萨克语在世界语言分类上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Qypchaq)语支。有学者认为克普恰克(我国史籍写作“钦察”)一名早在公元8世纪已出现在古代突厥碑铭中。穆斯林地理学家在9世纪称现哈萨克斯坦地区为“克普恰克草原”(Dashti Qipchaq/Dala-yi Qipchaq)。中世纪欧洲人称克普恰克人为库曼(Cuman/Kuman)人。俄罗斯编年史则称之为“波罗未茨人”(Polovits)。13世纪后,该地虽成为蒙古成吉思汗长子术赤(Chuchi)的领地——金帐汗国(Altun Orda)(因术赤早于他父亲一年死去,所以实际上成为术赤次子巴图Batu的领地),但对克普恰克草原的民族形成进程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进入克普恰克草原的蒙古人不久就被突厥-克普恰克化了。到了公元15世纪,由于以贾尼别克(Janibek) 和克烈(Kerey)为首的王子不满阿布勒哈依尔(Abulkhayr)大汗的统治,率其属下迁到今哈萨克斯坦草原的东南部七河流域一带,后形成为哈萨克汗国。随着汗国势力变得强大,哈萨克一名也逐渐在草原上流行开来。
《库曼语汇集》(Codex Cumanicus)为研究中古世纪哈萨克语的重要文献。其唯一的写本现存意大利威尼斯市马尔可斯(Marcus)教堂图书馆。此书为意大利诗人、藏书家皮特拉卡(Petrarca)从一名叫Antonius von Zinale人处获得,并于1362年和其它藏书一起送给当时的威尼斯共和国。因写本的第一行上写有1303年的字样,人们认为此书应写于1303年和1362年之间。该写本的一些部分应分别出自意大利人和德意志人之手。欧洲历史文献记载,早在1314年,在今伏尔加河(Volga)(11世纪《突厥大字典》的作者马·喀什葛里称为Itil河)下游的“鞑靼(Tartar)”教区已有基督教17个佛朗西斯派教堂。根据另一记载,金帐汗国大汗乌孜别克(Uzbek)在1338年曾给该派传教师捐赠一块修建教堂的土地。
写本似由两部分合成,共82叶(164页)。前55叶(110页)与其余叶(56-82叶,111-164页)字体不同。前者为意大利人书写,后者为德意志人写成。
写本由语法变化表、拉丁-波斯-克普恰克语词汇表、克普恰克语-德语词汇表(共约2680个词),以及译自拉丁文的基督教赞美诗和40多个谜语构成。写本所用字体为所谓的“骨折体(Fraktur)拉丁字母”,也即德文的哥特花体字母,很不好识读。写本似为由几个不同人的抄本合成。
早在19世纪末期,该书就引起欧洲学者的注意,发表了一些重要研究论著。1936年丹麦著名突厥学家格隆别克(K. Gronbech)把全书影印出版,题作Codex Cumanicus,前面并有格氏所写的长篇导言(据笔者所知,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该书一册)。
上一篇: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