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和分工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交换活动从自给自足的状态中分离出来,不可能一步到位成为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两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同专业化商品和分工结构的过渡状态。鸡毛换糖的演变过程也包括了若干个过渡阶段,这需要有一个关键的概念来界定和分析专业化分工的演变。我们借用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补充了杨小凯的专业化分工的分析框架,旨在说明“鸡毛换糖”所反映的分工演变及其组织创新。 专业化分工的理论由几个必不可少的概念以及由此组成的分析思路。 在一个生产者——消费者体系,①任何人都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生产者——消———————— * 本文受浙江大学天则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和天则经济研究所2003年《中国制度变迁案例研究(浙江卷)》立项资助,是子项目《传统与变迁——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起源》的阶段性成果。 ① 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费者在经济生活中有若干种状态,如果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并通过市场交换其它产品和劳务只是其中之一,即所谓完全专业化。专业化的好处是专业化分工的报酬递增。在连续投入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学习了新的技能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越高,平均劳动生产率越高。在经济世界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自身独立的生产——消费决策受到他人决策的影响。专业化个体的收益与整体的规模有关,网络越大,收益就越明显、越有保证。因此,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只有产生了一种新的分工,个人(企业)才能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如果社会分工水平不高,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也不可能高,专业化经济也因此受到了限制,报酬递增不可能太明显,许多人的工作只能惨淡经营。那么这两者如何协调统一的呢?第一是要协调在同一个专业方向上的不同个体的竞争;第二是要协调不同的专业化方向,构成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分工结构,保证专业化的规模经济如何从分工网络中获得好处。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组织和制度。如果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专业化分工的主体是每一个经济单位,如个人、企业,那么协调专业化分工的是市场;如果将经济单位(如企业)看成一个整体,其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协调便是各种等级组织,如合作社、生产队等等。 专业化分工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生产性领域,在交换领域也同样存在专业化分工。要成为专业化的交换,其活动必须是依赖于社会分工结构的交换行为。交换要作为独立于生产的专业化行为,同时专业化的商人必须取得替代生产者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而独立行使这一流通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四篇中提出的商人资本等概念,包括由商品资本转换成的商品经营资本以及由货币资本转换成的货币经营资本等。商品资本在非专业化交换行为中,只是“自行销售”的生产者在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并不是独立地执行职能的资本。①要成为专业化的交换,条件之一是交换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能,也就是马克思认为的这一种情况:商品资本是在一个和它的生产者不同的当事人手中维持它最终转化为货币的过程。商品资本的这种职能,是以商人的活动——商人的买卖为中介的,于是这种活动就形成一种特别的、与产业资本的其他职能分离的、因而是独立存在的业务。②马克思还认为,商品资本并不是离开产业资本循环就立即就能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的,其条件之二是货币资本运动的特殊形式,即同一商品的买和卖,能最终完成了货币资本的回流。 这两个条件中其中一个是较弱的必要条件,只要交换行为满足必要条件,即成为中介买卖的职能,就属于专业化的交换行为。相应地,从事这种行为的人,就是最原始的专业化商人。条件之二是一个较强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资本。资本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的一个重要条件。成为专业化的商人必须首先具备一定数量的资本,通常来讲是货币。不过,像鸡毛换糖这一类初始专业化水平较低物物交换活动,同样存在资本的回流,但不一定就从货币资本到增值了的货币资本。我们发现“鸡毛换糖”的交换链条(从货币到货币)要远比马克思分析的货币资本回流的过程要复杂,在后文分析敲糖帮的运作时会有所涉及。放宽对资本形态的限定,无论是实物形态还是货币形态,沿用马克思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将绵延发展的交换历史划分为非专业化和专业化、低级专业化和高级专业化等不同阶段,就能解释在社会化大生产前的专业化商业活动,就譬如义乌的“鸡毛换糖”、“敲糖帮”,以及其中蕴含着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内核——专业化交换和专业化商人。 ————————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