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暴利的“暴力”
时间:2025-05-29访问:6来源:历史铺
摘要 “暴力美学”电影的最初产生,是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然而,最初的市场成功之后,文化产业的逐利性使得电影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跟风之作,这使得“暴力美学”电影演变成为一种典型的后工业时代的媚俗艺术,仅仅依靠一味的模仿重复,或者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精美的画面来吸引观众,却难掩其思想内容的空洞。它必然走向衰败。文化产业必须注重创意,注重思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关键词 “暴力美学” 文化产业 媚俗艺术 创意
“暴力美学”一词出自上世纪90年代对著名导演吴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电影的影评之中。吴宇森也被称为“暴力美学之父”、“暴力美学大师”。“暴力美学”这个词汇一经产生马上引起了美学学术界、文艺理论学术界,甚至法学界的广泛质疑,暴力怎么能和提倡真、善、美的美学联系在一起?人们很难对这个概念产生认同感,进而更难对它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但是这个词汇却在电影等领域呈现出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后来北京电影学院的郝建教授在文章中将“暴力美学”定义为“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他强调这是一种纯形式感,是一种电影创作技巧。
郝建的这种界定避开了针对暴力的道德批判,而将其定义为一种类型电影(动作片、枪战片)的固有技巧。他的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笔者认为郝建的这种界定有一定的片面性,正是因为他避开了道德评判,所以也就失去了挖掘“暴力美学”更深层次关于社会、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美学价值的机会。但是,如果我们从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来看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现象,郝建无疑是正确的。文化产业近几十年来,在全球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而产业化背景下的文化企业(包括电影公司、出版社、游戏公司……)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部门不同,他们不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是以获得最大的商业利润作为最终的追求。那么文化商品和服务中的娱乐性无疑是最被看重的。电影中“暴力美学”使得暴力具有了形式主义的趣味,能够符合电影为观众塑造“奇观”的要求,所以观众愿意买票观看,因此,一时间“暴力美学”便成为全球最为火爆的电影噱头。
一、“暴力美学”的全球盛宴
如果我们来绘制一张“暴力美学”的版图,会发现其几乎覆盖全球。香港的吴宇森、杜琪峰,美国的昆丁·塔伦蒂诺,日本的北野武、深作欣二,这些导演都是以其风格化的暴力镜头成为世界闻名的“暴力美学大师”。其实,如果从动作片、枪战片、战争片这类类型片的焦度来看,涉“暴”的导演就太多了,远远不只这几位。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场登陆的那场戏,真实地近乎残忍地刻画了士兵中枪镜头,“砰”“砰”的子弹穿透胸膛的声音,飞溅的血花……其暴力程度丝毫不逊于后来一些广受诟病的网络游戏。而李安所导演的中国武侠功夫片《卧虎藏龙》中,在翠绿的竹林里,自衣翩翩的侠客之间的殊死搏斗,却纯净得一丝血腥味都闻不到。不同的导演用不同的镜头诠释着自己的“暴力美学”,或如彼得·杰克逊的史诗一般壮阔;或如徐克一样天马行空;或如张艺谋的美伦美奂。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大牌导演鲜有没有涉足动作片、枪战片、战争片等暴力题材的。就连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也增加了类似题材的作品,在《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中,战争场面、打斗场面是其吸引观众的主要元素之一。
而从明星的角度来说,好莱坞早期西部片硬汉——伊斯特·伍德,后来的动作片巨星史泰龙、史瓦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