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文物投机 风险积聚(1)

时间:2025-05-29访问:17来源:历史铺

业内人士称,一级市场难见高质量真品,二级市场拍假售假已成常态;只要能赚到钱,一切都是次要的

“全国收藏人群中,真正称得上收藏家的不足1%,现在的文物收藏热,很大程度上是文物投机热。”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一声叹息。

由于鉴定水平的制约,交易诚信的缺失,市场规范制度的薄弱,当前,我国文物艺术品投机性日益增强,直接带动了制假售假的空前繁荣。其后果便是,赝品充斥市场,绝大多数人收藏的都是新仿品,甚至一些怀有一夜暴富之梦的投机者,屡屡上当受骗,陷入破产绝境。

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政府部门和媒体应该加强引导,让文物艺术品投机热降温,让收藏回归理性。

赝品横行亟待整治

“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每年交易额达到上千亿元,因为拍卖市场资金交易量大,参与人数多,因此拍卖市场已成为假画等文物艺术品流通的第一大市场,但拍卖法中有免责条款,拍卖行对售假不承担责任,使拍卖市场成为中国不保护买售人权益的最大市场,看到有的收藏家花了几百万元、上千万甚至上亿元,收藏的都是赝品,真是非常痛心。这个问题到了必须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提到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赝品问题,知名收藏鉴赏家刘文杰显得特别激动。

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注: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等名家书画作品极为火爆,不论大拍小拍,几乎每场都有。“名家作品怎么会越拍越多?”刘文杰认为,齐白石作品根本不是有些伪专家所称的有4万余件,“不需你懂字画鉴定,仅从数据分析就可以看出,有多少赝品横行市场上”。

据介绍,1956年版的《齐白石作品选集》载有齐白石的《自序》,称:“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在1955年的一部关于齐白石的影像资料中,齐白石也曾亲口说自己作品数量8000多件,后经其家人及弟子们统计,其作品最多不会超过1.5万件,其中馆藏约五六千件,扣除多年来的损毁灭失,估计现在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总量不会超过1万件,然而据雅昌网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齐白石作品上拍量就达2.5万件左右,成交1.4万余件,远远超过了真品存世量。业内人士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