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华国学院院长陈来:心灵依托不能靠外来文化

时间:2025-05-29访问:1来源:历史铺

国学渐热,传统愈显。当下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传统,当下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学习国学。当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我们需要复兴什么样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已经做好了复兴的准备?宏大的文化对我们个人,有哪些切实的影响?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对这些问题,陈来先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记者:在许多人看来,文化研究只是书斋里的打闹,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情调,和民众的距离太远,这些研究能帮我们解决住房问题与交通拥堵吗,能帮我们更好地解释中美关系吗,能让生活压力巨大的我们找到一丝精神慰藉吗?

陈来:文化是不能要求直接的功利性,所有文化都一样。贝多芬的音乐能解决住房问题吗?《荷马史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唐诗宋词了解得再多,就能帮人们面试了吗?不能。

但人生的需求是非常丰富的,是多层次的。例如信宗教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当然不能,但能改变你认识问题的态度。为什么宗教能一直存在,就因为它一定有能满足人生命中的一些需要。

不能说文化没有实际作用,只是我们对什么是实际要有一个全面了解,不能这么直接。黑格尔讲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这么出现了,就有一定的价值。

许多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相当的成就建树,也来参加一些国学班和文化班,就是因为随着人生的成长,他们对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越来越丰富。

记者: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直接借鉴西方等国家的优秀文化不可以吗?这个问题从清末以来就已被反复讨论,您的态度是什么?

陈来:这百年来,对待文化的观点也是有些起伏变化,不能说这百年来都是全盘西化。

五四时期,在思想界、文学界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新文学运动。后来发展到全盘西化,但时间不长,十年多一点的样子。

五四时期正如《新青年》一样,代表青年的文化。青年的文化在当时成了主导文化。老一点的人说不上话,全是二十几岁的人。但随着年轻人的成长,他们自己就会变。结了婚,生了孩子和一个大学生说话根本是不一样的。

接着就是“九一八”了,这时“五四”在主流文化里基本被甩掉了。这时不是民主,不是自由,而是团结。团结主要是依靠内在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