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赵氏孤儿》的成功与不足:从元杂剧到电影大片

时间:2025-05-29访问:13来源:历史铺

-影片的人物形象刻画更具有当代艺术叙事的复杂性和情感性,而不是单纯带有符号化脸谱的舞台人物(或忠义或邪恶)形象的影像再现。同时影片立意在表现小人物的善良与坚守,无疑更符合当代电影观众的大众情怀和艺术趣味,显示出导演力图使历史故事平民化、普世化的叙事视野和内在情怀。 

 

  -影片的仓促与匆忙,使程勃的复仇显得非常无力。由此也想到,中国电影大片在叙事空间(包括心理空间)的营造上,缺乏一种细腻的观照和深入的开掘,因此往往造成影片的形象定位和性格刻画缺少足够的叙事张力和深层的想象空间。

 

  第一时间看完影片《赵氏孤儿》后,一方面感到影片确实是一部怀抱激情并有所创新的影片;另一方面,也感到有些遗憾和疑惑之处。

 

  记得陈凯歌导演说,影片《赵氏孤儿》主要是依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的故事线索改编而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创作于元代,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据史料可考,最初《左传》中记载的只是一个君臣矛盾的故事,“并无赵、屠两家仇杀的事迹”,《史记》等后来著述中才有了两家仇杀的线索和“搜孤救孤”的故事轮廓。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则在此基础上做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处理,将“搜孤救孤”的故事上升到了忠义与奸佞的斗争的高度,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作为忠臣义士的形象加以定位,从主题取向来讲,强化了故事的“忠义”色彩,着眼于“复仇”主题。

 

  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则弱化了元杂剧故事的“忠义”色彩,更多着眼于小人物的“人性”情怀,这使整部影片的人物形象刻画更具有当代艺术叙事的复杂性和情感性,而不是单纯带有符号化脸谱的舞台人物(或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