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我反对故作高深
时间:2025-06-15访问:8来源:历史铺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李泽厚、刘绪源著)一书日前由上海[注: 上海市-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译文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李泽厚先生的最新谈话录,全面回顾了他的思想起源、学术脉络和著作背景,充分展示了他的学术创建和[注: 建和在历史上被用作几个政权的年号。]独特个性。本版现摘编部分章节,以飨读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不欣赏“弯弯绕”、“团团转”的文章
刘:您的文章一直为人所称道,《美的历程》的读者评价尤其高。我一直将这本书视为后来“文化散文”的源头。但我一路看下来,觉得这本书的文字还是华丽了些,要说炉火纯青,《己卯五说》中的《论巫史传统》等篇章,似乎更精粹、洗练、明快,也更好读、耐读。不知您自己认为,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哪篇文章最好?你在文字上有什么追求么?
李:我对文字没什么特别的追求,辞达而已矣。我喜欢文章能够读,能够琅琅上口,这也是中国传统。由于自己小时候写过骈文,我比较注意对称、简练和节奏,其中注意平仄就是入门功。但并未刻意追求,只是顺其自然。我毕竟不是作家、艺术家。有人说我笔锋常带感情,像梁启超[注: 梁启超(1873.2.23—1929.1.1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但我并未注意到,也没去学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讨论文学的本质特征时,我倒讲过文章不一定要有形象性,有情感性就可以了。当时也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说法,但我举例说,韩愈[注: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的《原道》是理论文章,没什么形象性,都是概念,但读起来有气势,感到一种情感的力量。欧阳修[注: 中文名: 欧阳修 别名: 欧阳永叔,醉翁,六一居士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绵州(今四川绵阳) 出生日期: 1007年 逝世日期: 1073年 职业: 文学家,]的文章,是另外一种情感形态。而且中国文章讲究对仗,对仗有一种形式美,而且对仗不能死对,又讲究灵活。
我不欣赏现在 “弯弯绕”、“团团转”的文章。 “弯弯绕”是讲了半天,其实一句话就能讲清楚。 “团团转”就是转得你头晕脑涨、天昏地暗,兜来兜去,最后仍然不知道在讲什么,读起来太费劲了。
刘:哈,你是指现在那些学术论文吧?
李:不光是,但学院的论文的确问题严重。其实这也是从西方后现代[注: 时间名词欧美所指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936年(1936 AD) - 公元后1968年(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