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苏轼的轶事典故之美食大家和朝云识我

时间:2025-07-09访问:6来源:历史铺

苏轼以其卓越的诗词才华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除了文学成就外,苏轼在生活中也充满了趣味和轶事,特别是在美食和人际交往方面,更是有着不少典故。

美食大家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1090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此外,苏轼还善于将各地的美食融入自己的诗词中,如《食荔枝》一诗中,他赞美了荔枝的美味,同时借荔枝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美食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朝云识我

苏轼一日饭后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内中所装何物,一婢说是文章,一婢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独有王朝云朗声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大笑曰:“知我者朝云也!”

寄托了苏轼人生之感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传诵一时的名篇,朝云亦常为其吟唱。但每每唱至“枝上柳绵吹又少”时,朝云便会感于句中所寓的悲情而恸哭不能自已,她说:“所不能竟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正因为朝云是这样一个有着敏锐感受力和洞察力的知音,所以,她死后苏轼竟“终生不复听此词”。

元丰六年(1083年),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取名遯儿。“遯”即“遁”也,表达了其时苏轼已无意官场的决心。苏轼被贬惠阳时已年近花甲,虽然他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放达,但人们都明白他在政治上已很难东山再起。随着家势的每况愈下,曾经簇拥在他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陪他的只有朝云。

苏轼到惠阳的第三年,朝云染瘟疫不幸亡故,年仅34岁。“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这是在朝云死后,苏轼无奈而深情的低语。

苏轼的美食情缘和与朝云的深厚情谊,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轶事典故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智慧,更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态度。苏轼以他的美食情缘和深厚情谊,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和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