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访问:8来源:历史铺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不仅在诗、文、书、画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以他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态度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其中,他的宽容大度和程苏结怨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
宽容大度
苏轼在杭州上任之初,都商税务捕到一个逃税的人,是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乡贡进士吴味道。他冒用苏轼的名衔密封两大卷轴要送到京师苏辙的府第。苏轼问他卷轴里装什么东西。吴味道惶恐地说:“我今年秋天荣幸地得到推荐成为乡贡进士,同乡凑集了十万钱做为赠别的礼物送我。我买了四百丈建阳薄丝,但想到沿路所有的税务官署都要抽税,到京城时怕剩下不到一半数,所以私下设想:‘当今天下最有名望、且爱提携奖掖读书人的,只有先生您和苏侍郎(苏辙)而已。纵然事情败露,也一定能得到宽恕。’于是假借先生的名衔把丝封了起来。来到此地,却不知道先生已经先来到这里任职。真是倒霉,我也无话可说了。”
苏东坡看了好一会,笑着让管文书的家仆把旧封条除去,换题上新的名衔,附上“送至东京(今河南开封)竹竿巷”字样的笺条,又亲手写了一封给弟弟苏辙的信交给吴味道,说:“前辈这回即使拿到上天去也无妨了。”
第二年,吴味道考中进士,特地前来答谢。
程苏结怨
在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举行明堂祭拜大典,但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前去吊丧。然而,程颐却提出不应该在明堂典礼之后再吊丧家。他以孔子的“是日哭则不歌”为依据,认为参加明堂典礼后就不应再吊丧。其他大臣反驳说,“哭则不歌”并不意味着“歌则不哭”。这一争议成为了程苏之间的矛盾的开始。苏轼则嘲笑程颐,认为这是无谓的固守古代礼法。这次争论,助长了两人的对立情绪。
另一次争议发生在国家忌日,大臣们前往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引起了苏轼的质疑。苏轼问程颐为什么要食素,因为他知道程颐并不热衷于佛教。程颐以礼法为依据,解释说守丧期间不可饮酒吃肉,而忌日可以看作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则以历史典故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作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这一次,宗教仪式引发了文化界的不和。
在这个矛盾的阴影下,一些大臣食素,而另一些选择吃肉,分歧加剧了程苏之间的对立。虽然程颐和苏轼都是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之间的不和成为了宋代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段。然而,正是这种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丰富了宋代文化的多样性,使之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