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访问:15来源:历史铺
蔡襄,字君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茶学家。他出生于福建泉州,一生历任多个职位,包括地方官和中央官,对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茶业方面,蔡襄的贡献不可忽视。
北宋时期,茶业经济空前繁荣,茶叶成为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之一。蔡襄在担任地方官时,深入了解了茶农的生活和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对茶叶的品质、种植、加工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通过亲自品茶、试验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学理论体系。
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创制出“小龙团”茶。为之,欧阳修《归田录》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欧阳修对蔡襄制作贡茶有非议,但他不得不承认蔡襄制作茶业的工艺之精。蔡襄之侄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对蔡襄在发展北苑御园茶过程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记载,肯定了蔡襄负责监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质至极,呼声最高还是“小龙团”的“密云龙”和“瑞云翔龙”。对于茶叶制作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时指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可见“好茶争相品、盖因品质珍”。就蔡襄本人,对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录》中有专门论述建安之茶。其“点茶”条云:“建安斗试以水痕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这些如此辉煌时期是得益于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的监制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
总之,蔡襄的督办,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技术创新,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应功归于蔡襄。《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北苑茶大小龙团“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
蔡襄又鉴于陆羽的《茶经》,未能把闽产指出,使建茶淹没不彰;而丁谓所著的《茶图》,仅论及采制,没有说明烹试的方法,于是,蔡襄将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成《茶录》一书,共二篇,800多字。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都属于烹试的方法。凭他丰富的经验,独特的见解,再配以当世优秀的书法,使这一著作,堪称“稀世奇珍,永垂不朽”。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与蔡襄的提倡和推荐是分不开的。据说,当时论茶者,没人敢在蔡襄面前发言,恐班门弄斧。《茶录》除了上进给皇帝鉴赏外,还勒石以传后世。这不但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日本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7世纪初,中国茶叶输入欧洲及其它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并且有日渐风靡之势。蔡襄的《茶录》,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前人评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蔡襄)也。”
蔡襄还撰有《荔枝谱》一卷,是世界上最早介绍荔枝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