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蔡襄为官从政期间都有哪些功绩?

时间:2025-07-09访问:0来源:历史铺

蔡襄(1017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茶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在他为官从政的期间,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他的功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治理福州

庆历五年(1045年),蔡襄任福州知府时,大力倡导兴修水利,“复古五塘,以溉民田,民以为利。”嘉祐二年(1057年),蔡襄再任福州知府时,“疏导渠浦百七十六,计二万一千九百七十四丈,……溉田三千六百余顷。”此外,蔡襄在莆田还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见于记载的有“南安坡”“太平坡”“慈寿陡门”。蔡襄兴修水利的做法,是有益于国计民生,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还奏减五代以来的丁口税。

当时的福州,盛行着一种“重凶事”的极坏的社会风气。亲人死亡,为了表示“孝行”,举葬之时,必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以至于有亲人死亡,家人隐藏讣讯而不敢哭,等到破产具办完备后才敢发丧。有钱有势的豪富趁火打劫,贱买其田宅,贫苦人家倾家荡产,“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蔡襄任福州知府时,重视调查研究,深究民瘼,当他了解到这些恶习给人民带了无穷灾难后,深恶痛绝,不胜感慨地说:“弊有大于此邪!”立即下令禁止。那时,福州民间还流行着一种迷信鬼神治病的“左医右巫”的恶习。人们患病,不是求助于药石,而是迷信“巫觋主病”。患病之人,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死亡者屡见不鲜。蔡襄目睹这种恶习对人们的危害,“晓人以依巫之谬”,然后“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

蔡襄还非常重视兴办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庠序之设,所以起风化而养贤才也。”因此,在他任福州知府时,积极兴办教育事业,注意通过教育来造就人才。“往时闽人多好学而专词赋以应科举,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蔡襄还“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作为诸生的表率,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工作。经过蔡襄一番的励精图治,“闽俗丕变”,“闽人大便”。蔡襄也因此而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他离任之际,州民“相率诣州,请为公立德政碑”。虽然官府以法不许,但百姓还是“私刻石曰‘俾我民不忘公之德’”。足见当地人民对蔡襄所怀感情的真挚。

治理泉州

蔡襄两知泉州,欧阳修赞其“间归于闽,有政在人”。治泉期间,建万安桥(今洛阳桥)为其最大功绩。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后期起,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墙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荟集,各地货物集散。然而,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交通问题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他并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运用于建筑上的先例。万安桥横跨泉州湾,全长三百六十丈,是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茅以升称其为“福建桥梁的状元”,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建成,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桥成之后,蔡襄撰写了《万安渡石桥记》,称赞此桥“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

万安桥建成后,蔡襄组织人马,从福州始沿途栽植树至泉州、漳州,计长七百里。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时人为此作诗赞之:“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蔡襄在泉州积极组织群众抗旱,兴修水利,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嘉祐三年(1058年),适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带领官员到泉州飞阳庙祈雨,自责干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还写下《乞雨题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举来劝告各僚属要关心民瘼,组织农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岁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赞他“爱民心有彼苍知”。

晋江龟湖塘可灌田数千亩。但是,沿塘百姓常为用水及管理维修堤岸等问题争吵、斗殴。加上土豪、无赖好事之徒插手搅浑,沿塘百姓冤冤相报,问题久而不能解决。蔡襄深入民间,详为考察,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水利工程,加强排涝抗旱作用,以利农耕,相应加强相邻各乡林、黄、苏、郑、吴、蔡六姓的联谊,特制定《龟湖塘规》(后世称为《先宋塘规》),使龟湖有法可依。它明确规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维修问题,保证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龟湖塘规》时,按规定执行管禁,遇有重大违规者,则由陂首呈县府惩处。正因为有蔡襄的《龟湖塘规》在,龟湖塘维护了近千年,为濒湖农民流泽千余年。自蔡襄定塘规至明朝的五百年间,粮食产量往往二、三倍于他乡。这是对泉州水利建设的贡献。

由于蔡襄在泉州时“威惠并行,民畏而爱之”,泉州人民为他立生祠纪德颂功。终北宋之朝,到泉州任守臣的不乏其人,但在泉州人民的心目中,“称太守之贤者,必以公(蔡襄)为首”。

本文标签: 蔡襄 为官 从政 期间 都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