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访问:14来源:历史铺
《耒耜经》是唐代陆龟蒙撰写一本古农具专志,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专门论述农具的古农书经典著作。《耒耜经》共记述农具四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
中国历代农书多以讲农艺为主,即使像《王祯农书》将农具作为重要内容编进书中,也仍然只是全书的一部分。《耒耜经》专讲农具,这在古农书中是不多见的。全篇分量不大,文字还有些古奥,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对犁 的各部结构,使用功能,尺寸大小,所用材料等都作了详细而准确的记述,以致直到近代阎文儒还可依此文的记载复制出唐代犁来。《耒耜经》中所记述的“犁”“爬”“砺礋”“碌碡”等四种农具,都沿传到今天,还在许多农村有效的应用着。
《耒耜经》首先在序文中交待了陆龟蒙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人类开始农耕以来,无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不能离开农具。他甚至说如果一个人饱食终日,而不了解农业和农具,那不就和禽兽一样了吗!他主张上层人士应该向农民学习,应该仿效古圣人一样参加农业劳动。为了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农具并不遗忘,所以他写了这篇《耒耜经》。然后,作者就对犁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说“耒耜”是农书中的用语,是“学名”,人民群众习惯上把“耒耜”叫做“犁”。这就是说,所谓“耒耜经”,也就是“犁经”。
犁,作为主要耕垦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它的雏形。西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曾组织一批能工巧匠,对犁做过较大改进。唐朝的几次“盛世”,农业和农具都有较大进步。这时,在广大农村,除有水田耙、耖、耢,以及碌碡等一系列精耕细作的农具应用于农业之外,在长江下游一些地区,更有曲辕犁的创制和应用。这些都标志着农业技术的深化和前进。
曲辕犁就是在原来直辕犁的基础上演变改进而成的。由于这种犁首先在长江下游得到推广和应用,所以又常被人们称为“江东犁”。《耒耜经》所记述的正是这种犁。
根据《耒耜经》的记载可以知道,这种江东犁是由铁制的犁镵、犁壁和木制的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梢、犁评、犁键、犁槃、犁辕等十一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各有自己的形状和功能,如犁壁在犁镵之上,它们构成了一个不连续的曲面,可用以起土、翻土。犁底和压镵把犁头(镵和壁)紧紧地固定下来,增加了犁的稳定性;策额是保护犁壁的零件;犁箭和犁评是调节耕地深浅的装置;犁梢是操作手柄,驾犁人可摆动犁梢,调节犁垄的宽窄。文章还写明,这种犁是短辕、曲辕,且辕头又装有可以自由转动的犁架,所以整个耕犁,结构相当完备合理。
归纳起来,可以看出它有如下优点:首先,改变了犁辕长直、操作笨拙费力的缺点;其次,具有了可以调节的犁评,从而使犁箭升降,达到了调节深浅的目的;同时,由于犁梢和犁底分开,因而可依犁梢摆动幅度,来控制耕垡的宽窄;其四,犁辕前面能转动的犁槃,使犁在牵引中,犁身的自由摆动和换向,都大为方便;另外,犁壁牢固的安在犁镵之上,两者不成连续曲面,即便于碎土,又利于形成窜垡。因而这种犁操作起来,既轻巧方便,又适用于各种土壤耕作。耕作质量好,劳动效率高。以致这种在陆龟蒙撰写《耒耜经》前就形成了的犁,和现在一些农村还经常使用的传统犁相比,除尺寸略有出入外,其结构可以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说明,唐代江东犁,结构形式确实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甚至在十八世纪,这种犁传入欧洲时,对那里的近代铧式犁和以后的机引犁的改良,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犁耕以后到播种之前,还要使用一系列农具继续进行耕作,如打碎土块、清除杂草、碾平地面等。故《耒耜经》在最后一段又写道“耕而后爬,渠疏之义也,散壤去荃焉。爬后有砺译焉,有谬礴焉。”即耕了以后就要爬(耙)。爬的作用,一是爬碎耕后形成的大土块(散墢);二是爬除耕出的杂草(去芟)。爬了以后,还要用砺礋或碌碡去镇碎碾平。
《耒耜经》是中国江南人撰写的最早的一篇专论农具的文字。作为当时文学名流的陆龟蒙,肯将一般文人看不起的农具作为著述主题,表达自己的农本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耒耜经》是中国古代留下的宝贵遗产,特别对古农史和中国传统农具的研究,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耒耜经》问世以后,曾得到很好的评价。《四库全书提要》说《耒耜经》“叙述古雅,其词有足观者”。明代陆深曾将《耒耜经》与《汜胜之书》《牛宫辞》并提,誉为“农家三宝”。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白馥兰说:“《耒耜经》是一本成为中国农学著作中的里程碑的著作,欧洲一直到这本书出现六个世纪后才有类似著作。”(《中国壁犁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