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后人对唐朝名将侯君集的历史评价

时间:2025-07-09访问:3来源:历史铺

侯君集,字不详,生于公元593年,卒于643年,出身于豳州三水县(现今的陕西省旬邑县)。身为北周平州刺史侯植的子孙,他承袭了家族的荣耀与责任。在唐朝的辉煌历史中,侯君集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备受赞誉的名将,更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永载史册。

侯君集少入秦王李世民幕府,累从征伐。武德九年(626年),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与长孙无忌等五人并论功第一。授右卫大将军,封潞国公。魏征荐其有宰相材。贞观四年(630年)任兵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九年(635年),从李靖平吐谷浑。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任吏部尚书。贞观十三年(639年),以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兵击高昌国,次年平。

侯君集因贪取金宝下狱,旋被释。心怀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乃约张亮同反,张亮密奏,太宗以无旁证而不问。同年,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旋即被指控与太子李承乾谋反,处斩。太宗流涕诀别,命凌烟阁保留其图像。

后人对他的历史评价

魏元忠:“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

翻译:李靖征服突厥、侯君集平定高昌、苏定方开拓西域、李勣收复辽东,这些辉煌战绩固然是国家威力的象征,但同样离不开他们各自的才华和不懈努力。

刘昫:“侯君集摧凶克敌,效用居多;恃宠矜功,粗率无检,弃前功而罹后患,贪愚之将明矣。张亮听公颖之妖言,恃弓长之邪谶,义儿斯畜,恶迹遂彰,虽道裕云反状未形,而诡诈之性,于斯验矣。万彻筹深行阵,勇冠戎夷,不能保其首领,以至诛戮。夫二三子,非慎始而保终也。”赞曰:“君子立功,守以谦冲。小人得位,足为身害。侯、张凶险,望窥圣代。雄若韩彭,难逃菹醢。”

翻译:侯君集英勇善战,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却因恃宠而骄,行事粗鲁无度,最终前功尽弃,自食恶果。这充分暴露了侯君集的贪婪与愚蠢。而张亮则听信妖言邪谶,收养不良义子,最终恶行败露。虽然有人为他辩解,称其反叛之状尚未成形,但张亮的诡诈本性已暴露无遗。万彻虽然勇猛过人,善于谋划,却未能保全自身,最终遭受诛戮。这些人都没有做到慎始慎终。赞曰:真正的君子在立功之后,依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而小人一旦得志,便会成为自身的祸害。侯君集和张亮的险恶行径,企图篡夺皇权,最终难逃天谴。即便是英勇如韩信、彭越之辈,也难逃悲惨的下场。

宋祁:“侯君集位将相,私谒太子,张亮养子五百人,薛万彻与狂竖谋,皆死有余辜,又何咎哉?”

翻译:侯君集身居高位,为将相之尊,却私下谒见太子,此等行径实为不妥。张亮更是胆大妄为,私养五百名子嗣,其野心可见一斑。薛万彻更是与不法之徒勾结,密谋不轨,此等罪行,即便是处以极刑也难逃其咎。对于此等罪人,我们又何需过分苛责呢?

苏洵:“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勣,贤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贤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

翻译:汉朝的卫霍与赵充国,唐朝的李靖与李勣,均堪称贤将的典范。而像韩信、黥布、彭越这样的汉朝将领,以及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在唐朝的英勇,则展现了将才的风采。尽管贤将并不多见,但若能够识别并任用有才能的将领,也是明智的选择。

朱元璋:“侯君集有功于唐,犯法当诛。唐太宗欲宥之,而执法者不可,卒以见诛。非唐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劳也,由其恃功骄恣,自冒于法耳。”

翻译:侯君集曾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却因犯法被判死刑。唐太宗心存宽容,希望能赦免他,但执法官员坚决反对,最终侯君集仍被处死。这并非唐高祖和太宗忘记了功臣的功绩,而是侯君集自恃功高,骄横跋扈,公然违反法律所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