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时间:2025-07-09访问:0来源:历史铺

擒贼擒王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的第六首。诗人从写《出塞》到《塞芦子》再至《喜闻盗贼总退口号》,构成了一幅历史画卷。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擒贼擒王”用在军事上,就是指首先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借此影响并动摇敌人的军心,使敌军陷于混乱的状态,进而便于我方彻底击溃。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就是说打蛇的时候要朝七寸的部位,也就是心脏所在地下手。否则,即使把蛇斩为两段,它仍有反扑的能力。事物也存在这样的关键和要害部位,抓住了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兵家们认为,“贼王”是敌人的主心骨,仅仅击溃了敌军算不了什么胜利,但让“贼王”跑掉,无异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擒住了“贼王”,就会使敌人陷于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的境地。

此外“擒贼擒王”在生活中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善于张网的人,总是抓住网的总纲绳,而不去一一地拿取成千上万个网目;提裘皮衣要提领子,提着领子上下一抖,就可以将所有的毛都理顺,而用不着一根一根地去梳理。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生活中,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正是“擒贼擒王”的魅力所在。

尹子奇中张巡擒王之计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

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

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

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

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完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

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擒贼擒王拿鲁肃

刘备通过鲁肃“借得”荆州却不肯归还,派关羽镇守荆州。

东吴这边,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向关羽索讨荆州不成,于是,打算骗关羽过江,先好言相劝,若关羽执意不肯,便拿下关羽,然后攻打失去主将的荆州。

鲁肃摆下酒宴,假意款待关羽,暗中令吕蒙等设下伏兵。

关羽知晓鲁肃意思,故意只带周仓等少数人马过江赴宴,席间,鲁肃几次或明或暗的向关羽索讨荆州,但是关羽以酒宴谈公务伤感情等理由敷衍鲁肃。

酒过三巡,关羽见时间差不多了,就要告别。此时,鲁肃准备伏兵活捉关羽,但是关羽却一把挽住鲁肃的手,拉着他一起到江边。鲁肃怕事情败露,不敢推辞。而吕蒙等人怕伤害鲁肃,不敢动手,就这样,关羽安全到了江边,上了自己的船回到荆州。

“擒贼擒王”是一种经典的军事战略思想,广泛应用于古代战争中。通过攻击敌人的要害和弱点,迅速击败敌人的领袖,以达到瓦解敌人战斗力的目的。这一战术不仅强调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的优势,更注重策略的运用。通过仔细研究敌人的行动和策略,找出其弱点,可以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攻击计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