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黄庭坚为官从政的经历概括

时间:2025-07-09访问:1来源:历史铺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然而,黄庭坚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他也在政治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初官叶县

1067-1071年,黄庭坚在叶县任县尉,他的第一任夫人孙氏(孙觉之女,因诰赠兰溪县君被尊为孙兰溪)病逝于叶县。1067年,黄庭坚,被任命为汝州叶县县尉,叶县是黄庭坚仕途生涯的起点。

1068年,黄庭坚到达叶县,便赋诗一首,名为《初至叶县》: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

黄庭坚在叶县迎来了诗文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据统计,在叶县4年多的时间里,黄庭坚创作了一百多首诗作。黄庭坚上任后不久,遇上河北地震,震后又发生大涝,难民纷纷涌入叶县。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主持赈济工作。怀着“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自责,他赋诗《流民叹》,记录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教授北都

1072-1079年,黄庭坚在北京大名府掌管“北京国子监”教育。黄庭坚在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在北都教授期间,续娶北宋诗人谢景初之女谢氏(因诰赠介休县君被尊为谢介休)为妻,生育了女儿黄睦,家庭幸福美满。八年的学官生涯,黄庭坚勤耕文坛,潜心专研。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1078年,黄庭坚主动和苏轼通信,开始了苏黄神交生涯。文彦博给予黄庭坚八年教授生涯的考评是“卓异”,并推荐他参加吏部参加选官。黄庭坚为官清廉,“但愿官清不爱钱”是他终身实践的信条。

主政泰和

1080-1083年,36岁的黄庭坚为泰和县长。黄庭坚为此写道“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梦”。在泰和期间,续娶石氏(因诰赠宜人被尊为石宜人)为妻。黄县长主政泰和,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他整吏治,抗盐税、察民情,被百姓称为“黄青天”。公事完成之余,登快阁,留下“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著名诗句。泰和百姓感念其德,有很多公路、学校、商店等以黄庭坚的字号“山谷”命名。他坚持平易宽简施政理念,关注民生疾苦,呵护百姓利益,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为官主张,深受百姓爱戴,并亲书《戒石铭》用以自警。

为官德平

1084年1月-1085年5月,在德平镇任职。泰和县县长黄庭坚,莫名其妙地被降为镇监,他的主要任务却是管理集市、监督税收与治安。德州通判赵挺之迎合上级思想,想在德平镇推行“市易法”,身为德平镇监的黄庭坚认为,德平地小民穷,集市太小,若实行“市易法”,集市聚集起来的民众必然星散而去。

仕途受挫,自拓文途。黄庭坚虽然降职在德平镇任公职,时间很短,半年不到,但创作了《送王郎》在内的数篇优秀诗文,最有名的代表作《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在鲁西北也曾留下书法墨宝。据1987版《济阳县志》记载,在济阳县垛石镇挖渠疏河时,还发现黄庭坚所书的刻石一块。黄庭坚在德平书写的《朝奉郎刘公墓志铭》,《续德平县前志》曾予以收录。

京师编史

1085年-1093年任职京师。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儿子黄相出生。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在司马光的推荐下,黄庭坚校定《资治通鉴》。不久,被诏任《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

1093年,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永思堂)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1093年6月,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后人尊他为“黄太史”。

本文标签: 黄庭坚 为官 从政 经历 概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