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访问:0来源:历史铺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飨历代帝王庙,其中唐朝名臣五人: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名臣名将,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晟相对名气没有前面大,但他对于唐王朝功绩其实不亚于前几位,几乎凭一己之力挽救了唐王朝,让唐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其先祖和李唐祖先同出陇右李氏。李晟出生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那个时代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18岁以良家子身份从军,跟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在与吐蕃征伐中,练就了一身本领,擅长骑射,勇武绝伦,号称“万人敌”。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晟被凤翔节度使高升召入凤翔军,镇守西陲,屡立战功。大历八年(773年),凤翔节度使马璘被吐蕃军围困于盐仓(今甘肃泾川西北)。李晟率部横击吐蕃,在乱军之中救出马璘,因功获封合川郡王。他威名远振,引起马璘的忌惮,被遣入京中担任右神策军都将,宿卫长安。
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继位,李适上位初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经济上推行了“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企图加强中央财政,削弱地方藩镇经济基础。对待藩镇割据,力图武力削藩。
公元781年,仅仅登基两年不到,唐德宗贸然对最强的河朔三镇(幽州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动手,导致两帝四王之乱。
李晟率领神策军参与平叛,与魏博节度使田悦战于临洺。当时战况激烈,唐军各部皆退却。李晟率部冲锋,踏着坚冰渡过洺水,横击魏军,使得唐军重新振作,合力击破田悦。又率军进攻与田悦勾结的幽州节度使朱滔、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并围困保定,田悦、王武俊纷纷派军来援,但都被李晟击败。朱滔又亲自来援,并以大军包围李晟所部,与敌军相持数月。此时李晟重病卧床,部将共议决定撤离,朱滔惮于李晟威名,也不敢派兵追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德宗又因赏赐不周,征调的泾原兵路过长安时,挟持节度使姚令言哗变。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推举朱泚为首领,攻打奉天,史称泾原之变。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与刚刚病愈李晟受命联合勤王,李怀光为勤王军元帅。不料,兵会咸阳后,李怀光串通朱泚,密谋反唐。危急时刻,德宗被迫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下一步打算学他太爷爷唐玄宗到四川避难了。
此时李晟的神策军受到朱泚和李怀光的夹击,处境十分艰难,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李晟一方面谦辞厚币,假装对李怀光诚心诚意;另一方面,征调京城周围的赋税。李晟集合全军训话道:“国家多难,皇帝流亡,目睹危难,为节义而死,是我们分内的事。你们此时不杀匪首,立功博取富贵,就不是英雄豪杰。”三军将士皆愿效死命,英勇作战。同时,唐德宗命令长安四周各路兵马归制李晟。李晟一鼓作气,击退李怀光。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五月二十八日,李晟率军攻取长安,收复京城,成为再造唐王朝的功臣。七月,唐德宗返回长安,封李晟为西平郡王,驻守泾州,防御吐蕃进攻。
吐蕃对李晟极为畏惧,吐蕃大相尚结赞对他尤为厌恨,786年9月,吐蕃兴兵进犯陇州,李晟派王佖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城,击破吐蕃军,几乎生擒尚结赞。尚结赞此后多次遣使求和,李晟入朝觐见,认为吐蕃不可相信。
此时德宗连续经历战乱,早已躺平,厌恶战争,疑心将帅生事以获取功劳。加之执政的张延赏又与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进行诋毁,认为不能让李晟久握兵权。德宗竟然采纳了张延赏的意见,削去李晟的兵权。
贞元三年(787年),册封李晟为太尉兼中书令,管理尚书省事务。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时年六十七岁。德宗下旨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配飨德宗庙廷,图画凌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