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赵光义简介和历史事迹

时间:2025-07-09访问:3来源:历史铺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字廷宜,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即位后改名为赵炅。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后晋天福四年十月初七日(939年11月20日)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据说,杜氏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赵炅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赵炅从小聪颖,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他。他尤其得到杜氏的钟爱。

显德元年(954年),赵匡胤在后周将帅中露头角,赵炅亦补为右班殿直,不久迁供奉官。至显德五年(958年),改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成为下级军校。据记载,赵炅在这段时间颇为好学,嗜好读书。赵弘殷征淮南时,曾特地搜寻古书送给赵炅,因此他得以培养深厚的文化素养。同时,赵炅自称在征淮南时也亲身参与,并在战场上射死无数南唐军,其后又参与后周攻辽河北之战。有观点认为,这些史书记载或赵炅自述的他在后周时期文武兼备的事实都不可靠。不过,他后来确实喜好文墨、多才多艺。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日,周恭帝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北上抵御契丹,翌日发生陈桥兵变,回师开封,自立为帝,建立宋朝。关于这时赵炅的动向,有两种相反的说法:一说他随兄出征,参与兵变,并在兵变后拦住赵匡胤的马,请求不要掠夺开封百姓,得到赵匡胤允诺,从而保全了开封,也使赵匡胤萌发将来传位给他的念头。一说他留在京城陪母亲杜氏,消息传来时,欢呼雀跃出迎。有学者认为第一说不可信。

宋朝开国后,赵炅就被拜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并由“匡义”改名“光义”。建隆元年(960年)五月,赵匡胤出征在潞州起兵的李筠,赵炅被任命为大内都检点,留守开封。八月,赵炅领泰宁军节度使。十月,赵匡胤南征在扬州起兵的李重进,赵炅任大内都部署,留守开封。通过完成两次留守京城的任务,赵炅进一步获得兄长的信任,取得一定的兵权。与此同时,杜太后要求赵炅外出时必与“赵书记”(赵普)同行,以锻炼其处理事务的能力。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杜太后去世。七月,赵匡胤委任赵炅为开封尹、同平章事。此后赵炅就一直担任开封尹之职(俗称“判南衙”),直到继位。在此期间,他仗着兄长的信任,举止高调,排场盛大,被开封人惊叹“好一条软绣天街”;又广泛结交各路豪杰才士,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自宋朝开国起,赵炅就觊觎皇位,而他必须跨越的障碍则是中书令赵普。为此,赵炅与赵普开始了明争暗斗。乾德元年(963年)二月,赵匡胤突然要任用符彦卿(周世宗和赵炅的岳父)掌管禁军,被赵普极力阻止,符彦卿很可能是由赵炅推荐,所以有人认为此事是赵普与赵炅的第一次斗争。乾德三年(965年),赵匡胤对赵普说自己有意重用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冯瓒,第二年赵普就查出冯瓒曾向赵炅行贿金带及其他珍玩等物,使冯瓒被下狱治罪。就在冯瓒出事那年,赵炅将自己幕府中的左补阙、开封府推官宋琪赶走,让赵匡胤派他出知陇州,而宋琪正是赵普的同乡兼好友,故被认为是赵炅对赵普的报复。此外,赵普在杀姚恕、贬石熙载、阻止窦仪执政等事件亦扮演重要角色,而这三人都是赵炅的幕僚或亲信。直到开宝六年(973年)八月,赵普因风头太盛,得罪赵匡胤,因而罢相。随着赵普的失势,赵炅也获得“准皇储”的地位,不到一个月后就被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而赵普罢相后,赵炅的亲信卢多逊升参知政事,楚昭辅升枢密副使,他的势力已经开始控制中枢。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继位后首先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侄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赵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个女儿为国公主。宋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宋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赵光义都予以赦免。

不过,赵光义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宋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赵光义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赵光义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宋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

赵光义稳固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赵光义于二月率军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同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赵光义,请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恢复汉唐故疆,统一交趾(越南)。于是,赵光义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全兴、漆作使郝守俊、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伺机进攻丁朝。但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交趾(越南)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独立地位。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但因其厌战,与宋廷议和。赵光义以亲信傅潜、王超、柴禹锡、赵镕、张逊、杨守一及弭德超等为禁军统帅,多庸碌之徒,临阵惧战。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调发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财产于众,得到蜀地农民呼应。次年正月,起义军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赵光义得知后派遣两路大军讨之,起义军终于至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

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赵光义。赵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赵光义出征过太原、幽蓟。本是最合适的皇储。不料赵元佐却因叔父赵廷美冤死而发疯。

雍熙二年(985年)重阳节,赵光义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赵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赵元佑去看望赵元佐。赵元佐得知设宴一事,怒气难平,一个劲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赵光义得知后,猜想可能是赵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赵元佐予以承认。赵元佐被废为庶人。其后以次陈王元佑成为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而赵光义也有此意。

雍熙三年(986年)七月,赵元佑改名赵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谏雍熙北伐》奏疏,得到赵光义嘉赏。后来,赵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赵光义采纳。

端拱元年(988年),赵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晋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赵普罢相后,赵元僖又与另一位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立储之事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不想在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赵元僖早朝回府,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赵光义极为悲伤,罢朝五日,并写下《思亡子诗》。

赵元佐被废,赵元僖暴死,储位储空缺,于是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赵光义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

后来,赵光义被箭伤所扰,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准。在寇准的支持下,终于在至道元年(995年),赵光义三子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赵光义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赵光义却闻而不悦。后在寇准的劝解下心情才好转。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赵光义于万岁殿驾崩,时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一年。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群臣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同年十月己酉,葬于永熙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