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访问:3来源:历史铺
蒲松龄出生于崇祯十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当晚,他的父亲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中,一个穿着袈裟、瘦弱不堪、步履蹒跚的和尚出现在他的卧室里,胸前还贴着一块铜钱大小的狗皮膏药。此时,妻子即将分娩,正躺在床上。蒲父想要阻止和尚进入,但他却瞬间消失了。
就在蒲父感到惊异之时,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将他唤醒。接生婆兴奋地告诉他,他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儿子。然而,当蒲父看到儿子的胸口时,他惊奇地发现那里有一块与梦中和尚膏药位置大小相同的黑痣。
这一发现让蒲父深感震撼,他认为这个孩子是苦行僧的转世。从此,他对儿子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希望他能继承和发扬苦行僧的精神,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智慧的人。
人们在研究《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时,竟发生了“蒲松龄究竟是什么民族的作家”的争论。
有人说他是汉族,有人说他是蒙古族,有人说他是色目人,有人说他是回族人,还有人说他是金女真族人,众说纷纭,奠衷一是。
蒲松龄自撰的《族谱序》中说他们家是汉族,是山东淄川人,老祖先曾在元朝当过地方官。有学者进一步查证,《元史·世祖纪三》有记载说,元世祖忽必烈曾规定总管由汉人担任,并强调永为定制。由此,认为蒲松龄的先祖蒲居仁应该是位汉人,进而可以说自元朝以来,淄川蒲氏就是汉族人。
也有历史学家查证出,蒲是回族人采用的汉族式姓氏,是宋代来自西亚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色目人)的后裔。宋代,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国,他们的名字前大多数上“蒲”字。“蒲”是阿拉伯语的汉译,意为尊者、父亲。在中国定居下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其中一些便以“蒲”为姓。、
但根据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上的记载来看(刘氏乃蒲松龄之妻),蒲松龄全家信佛重僧且全养家猪,不符合山东地区回族人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而按照蒲松龄的《族谱序》,他的祖先是蒲鲁浑。而蒲鲁浑是阿拉伯的汉音译。其实,鲁浑是(灵魂)的汉译。日本史学家要原驾藏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南宋末年官居泉州市舶使的蒲寿庚是阿拉伯人,其后裔先后迁至水春、德化,甚至海外,后来泉州市区的氏族人亦是从东石迁回的。
据说,蒲松龄的祖上就是在那个时候迁至山东的。但注意的是史学家苏兴则推测蒲松龄的远祖是女真人。理由是蒲鲁浑是女真族习用的名字,女真语“蒲鲁浑”汉译“布囊”;按照金人姓和名的关系,认为蒲鲁浑只是名,还应有姓,如乌延、蒲察之类。后来又有人从蒲松龄先祖蒲鲁浑、涌居仁“并为元总管”及蒲家遭到的“夷族之锅”两条线索,发据史料,为女真说做出了一些补更正。
而且《元史》中有金末州一带的女真人降蒙之后,在大蒙古国时期任总管的例子,如淄州人奥屯世英降蒙之后曾任德兴府尹,其弟保和由德兴府元帅改雄州总管。另外,蒲氏的“夷族之祸”发生于金朝末年。
金朝之时,大量女真人迁到山东、河北等地,侵占农民的土地,使得大批农民失业破产,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1213年,蒙古兵分三路南下攻掉金朝,山东地区郡县亦遭摧残。山东红袄军乘机发动反金起义,淄川、临淄一带的女真人也遭到红袄军的残酷报复,他们见女真人就杀,连襁褓里的孩子也不放过。
《蒙古族简史》肯定地说:“蒙古族文学家蒲松龄,把采自民间的鬼怪故事编写成《聊斋志异》,借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生动有趣。”
关于蒙古族说的根据是,蒲鲁浑的名字是蒙古人的名字,因为蒲鲁浑和蒲居仁都当过元朝的大官,只至元末蒲家家道中落。当代著名学者路大荒先生在《蒲柳泉先生年谱》当中明确地解释说道,相传元朝倾覆之际,蒲家曾将遗孤更名易姓寄养于外家杨氏处,明代洪武年间,又复浦姓,现在许多的蒲姓人都称他们的祖上是蒙古族。
另外,蒙古族说的专门研究者臧路章先生由《氏世谱·蒲小传》中“相传蒲姓为元世勋”一语,推断测川流姓为拙赤合撒儿后裔,拙赤合撒儿及其长子野苦可能是蒲鲁浑、蒲居仁的父、祖辈,认为蒲松龄远祖不仅是蒙古族,而且可能是蒙古族中的皇族由于资料缺乏,争论此起彼伏,并且每种说法都有缺陷。
但是依据元代的官制,可以考究出,在元朝担任路口总管的人均为色目人、女真人,蒙古人是不可能担任这个职位的。因此说蒲松龄是蒙古人有欠妥当。
关于蒲松龄的民族属性,确实存在长期的争议。这种争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蒲氏后裔,而半个世纪以来,路大荒先生的文章则成为了引发学术争论的导火索。
1957年,路先生在《前哨》上发表的《蒲松龄》一文,提出了蒲松龄是蒙古族的观点。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随后出现了回族说、女真族说等多种说法。
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蒲松龄是汉族这一说法。这种倾向主要是基于对蒲松龄作品的研究以及对其生平事迹的考察。尽管如此,由于相关资料较少,还不足以证明蒲松龄确实是汉族血统。
因此,对于蒲松龄的民族属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蒲松龄的身份和背景,为他的作品和生平事迹提供更准确的解读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