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访问:6来源:历史铺
在隋唐时期,印度北方分裂成多个国家,如以德里为基地的坦尼沙王国和以曲女城为中心的穆里克王国等。然而,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那的次子诗罗逸多,手持戒律,统一了印度北方,建立了摩揭陀帝国。这位强大的国王也被人们尊称为"戒日王",意指"坚守戒律的太阳神"。
贞观十五年(641年),42岁的玄奘到达摩揭陀国,与戒日王会晤。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辩论会的发起人,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数千佛教学者无人能与玄奘匹敌,玄奘的声望因此大增。戒日王得知大唐的繁荣,派遣使节前往访问。
贞观十七年(643年),我们的主人公王玄策出现了,他作为副使,随朝散大夫李义表护送戒日王的使节返回国家。这是他第一次前往古印度。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成为正使,再次前往印度。除了出使印度外,他还计划拜访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看看文成公主的情况。然而,在旅途中,戒日王不幸溺水身亡,这个仅靠武力维持的国家迅速崩溃。摩揭陀帝国被叛臣阿罗顺那夺取政权,但使团并未收到这些消息。
当时的印度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天竺",分为东、南、西、北和中五个部分,摩揭陀帝国属于中天竺。听说大唐使节进入境内,阿罗顺那派兵伏击大唐使团,王玄策和蒋师仁被捕,随从几乎全军覆没。
据传王玄策被囚禁期间,在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成功逃脱。然而,王玄策没有立即回到大唐,面对使团随从被杀的悲惨情景,他选择报仇雪恨。如果他回到大唐,再等待军队的调遣,要征服中天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那时他也不会是指挥军队的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大唐是否会进攻中天竺还是未知数。因此,他向北上印度大陆,一路到达泥婆罗(今尼泊尔)王国。
泥婆罗和大唐一样,同样与吐蕃有亲缘关系,泥婆罗和大唐的公主都嫁给了松赞干布。王玄策利用这个关系与泥婆罗国王进行谈判,并以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泥婆罗借得七千骑兵。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得知此事后派兵一千二百人支援王玄策。加上召集的唐朝各地军队和附属国,总共聚集了一万余骑兵。以泥婆罗和吐蕃军队为主力,王玄策自命为总指挥,率军直扑中天竺。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战击溃来自天竺的数万象军。由于象军是天竺军队中实力最强的部分,一旦被击溃,天竺王感到惊恐,只能守城不出。据传,在攻城过程中,王玄策运用了中原常见的攻城战法,如云梯、投石车、火攻等,持续进攻一个月之久。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茶博和罗城被攻占,王玄策继续追击逃散的天竺军队。最终斩杀了三千名天竺军将,俘虏了一万多敌军士兵。随后,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企图消灭所有天竺诸国。阿罗顺那这位叛臣投奔了东天竺,并试图借东天竺国王尸鸠摩的援军反击唐军。王玄策认为天竺人对战争并不了解,只知道野蛮斗争。因此,他利用分兵伏击计策引诱阿罗顺那上钩,最终全歼了他的残部,并俘虏了阿罗顺那。然后,他屠杀其他敌军将领。随后,随着数万士兵守卫的朝乾托卫城被蒋师仁率军攻破,中天竺的各个城市纷纷投降。
由于东天竺的尸鸠摩派兵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消灭东天竺。尸鸠摩匆忙派来了一万头牛马和一些财宝向王玄策表示谢罪,并表示愿意臣服于大唐。于是,王玄策决定将阿罗顺那押回长安,停止战争并回朝。回到长安后,唐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赏赐给王玄策,并任命他为散朝大夫。
在唐代的高宗显庆三年,王玄策踏上了他第三次前往印度的旅程。他的主要任务是参拜各大寺庙。然而,尽管他留下了《中天竺国行记》十卷,详细记录了他的使命,但遗憾的是,唐朝的史书中并未记载他的事迹。这本书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唐代僧人道世所著的《法苑珠林》、《诸经要集》,以及僧人道宣所著的《释迦方志》等古籍中略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