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访问:14来源:历史铺
最近小编在读一些这个吐蕃相关的文章,发现这个吐蕃读tufan也可以,读这个tubo也还是可以,所以这个吐蕃到底是读这个tufan还是tubo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一、引言
汉语词“吐蕃”的辞书注音,学界争论已久。《现代汉语词典》第四版尚注其音为tǔfān,到第五版就改注tǔbō了,为此有人特地撰文《喜看“吐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读音统一》以示欢呼。然而,吐蕃的读音争议并未就此止步,如上海语言学博士王晓熊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中tǔfān的注音,是老一辈语言学家吕叔湘等定下来,有充分的语言学依据,不应随便否定。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郑张尚芳教授也在其新浪微博中公开强调“吐蕃只能读tǔfān,读tǔbō是站不住脚的”。当前吐蕃音读纷争影响所及,连电脑拼音输入法都有分歧,如微软中文拼音输入法键入tufan字母,即可输出“吐蕃”,键入tubo就不行;而华宇拼音输入法键入tubo字母,才可输出“吐蕃”,键入tufan就不行。影视演艺节目中吐蕃的读音也有分歧,如2011年播出的电视剧《宫心计》在涉及唐、蕃关系的情节中,吐蕃读为tǔfān,而2013年在拉萨首演的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中吐蕃又读为tǔbō。影视演艺节目受众很广,影响巨大,吐蕃一词的音读之争恐怕还要持续。
纵观前人关于吐蕃注音的争鸣,大多是从吐蕃一词的外部语源方面找证据。如tǔbō论者竭力证明汉文传统典籍里,“蕃”字唐代以前就有读如“波”或“博”的音,故吐蕃可读如“吐播”;藏族一直自称博巴,且吐蕃中“蕃”字对应藏文བོད།,转写为bod音;清朝称呼西藏为土伯特,音与tǔbō相近等。我们认为,吐蕃一词既然是汉字书写的历史汉语词,其正确的读音应以吐蕃一词起源时的汉语古音为标准。为此,笔者试图另辟蹊径,探讨吐蕃一词起源的情况,并结合汉语音韵学家的拟音及敦煌出土吐蕃时期汉藏文对音材料来分析汉语词吐蕃起源时的本真音读,力图正本清源,为吐蕃一词合理的辞书注音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二、吐蕃一词的起源
目前,学界关于汉语词吐蕃的起源有两种观点。
(一)认为吐蕃一词起源于南北朝北魏时期
历史学家王仲犖(1988)称:“吐蕃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但《十六国春秋》里所提的吐蕃,是秃髪的异译。如《晋书》里的秃髪傉檀,《太平御览》卷一二三引《十六国春秋•后秦錄》作吐蕃傉檀……可证秃髪在北魏时已经有译作吐蕃的了”。吕一飞(1993、1994)、祁振纲(1996)也有相关叙述,认同“吐蕃”一词起源于北朝鲜卑族的观点。祁振刚据相关史料说:十六国之一的南凉是秃髪鲜卑族建立的;“秃髪”与“吐蕃”同音异译,为不使混淆,遂以秃髪为姓氏,以“吐蕃”为国家或部族称号,南凉并非其国号;该国被西秦灭亡之后,“吐蕃”国号无存,但作为族名、地域名保存下来,成为后来的古代藏族政权称号。
笔者查阅到清代汤球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辑补》,其“叙例”说:(北朝)崔鸿原著本《十六国春秋》“惜宋元间其书已佚”,“汤先生刺取旧文,辑成是篇,并录取《晋书》载记及宋魏两书以补其阙”。该书卷51载:吐蕃傉檀据西平,沮渠蒙逊据张掖,互相攻伐云云。汤先生在书中小字指明:“《太平御览》五六四,明引《姚兴传》”。又查[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其今版“前言”说:《十六国春秋》在李昉、徐铉时尚见,而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找不到原书。并提醒读者说:“《太平御览》引述,字句往往与流行的原书不同,也有为今本所无的,南宋洪迈已经注意到此点。”笔者还发现《太平御览》引《十六国春秋》原文时,在卷一二七题写作者为“崔鸿”,而在卷一二四却写为“崔洪”,显见《太平御览》作者在引原文时会改动原文,似乎是一人读,另一人据音抄写或刻印而出现此类现象。据此,“秃髪”被人为改为“吐蕃”的可能性很大。裘锡圭先生说:“不能轻信屡经后人传抄刊刻的古书。”我们认为《太平御览》所摘引的《十六国春秋》即属于此类古书;所谓“吐蕃是秃髪的异译,吐蕃一词起源于南北朝”的观点应是一个假命题。试想,若吐蕃确是秃髪的异译,尚能看到《十六国春秋》原书的唐五代史家为何在写《吐蕃传》时只字不提该书并明言“不知吐蕃有国之所由(《通典》)”、“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旧唐书》)”?
尽管吐蕃一词与北朝的鲜卑“秃髪”氏应无关系,但二者音近确是事实。正因如此,唐朝高层不少人揣测 吐蕃赞普即南凉秃髪傉檀王族所出,这在当时应是颇为流行的观点。如唐中宗送别金城公主时阎朝隐所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还将贵公主,嫁与耨檀王”,唐顺宗朝宰相杜佑所撰《通典•吐蕃志》:“吐蕃在吐谷浑西南……或云 :秃髪利鹿孤有子樊尼,其主(秃髪)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樊尼率余种依沮渠蒙逊,其后子孙……遂改姓为窣勃野,至今故其人号其主曰赞府”史载,杜佑的父亲作过鄯州刺史、鸿胪卿,居边多年,与吐蕃直接打过交道。杜佑本人也上过《论西戎表》,对吐蕃的情况知道不少,故杜佑对吐蕃的认知,在唐朝上层应具有代表性。
(二)认为吐蕃一词起源于唐朝
现当代学者一般公认汉语词吐蕃源起于唐朝。事实上,吐蕃作为古代藏族政权与中原地区建立联系是从唐朝开始。遍查二十四史,吐蕃一词只有在唐朝史籍里才最早出现,也最频繁。
1. 吐蕃最早出现的时间。 据唐史记载,吐蕃一词进入汉语文最早应在唐太宗贞观八年即634年。《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始遣使朝贡。”;《新唐书·吐蕃传》:“太宗贞观八年,始遣使者来朝。”
2. 吐蕃 最早出现的典籍。 既然吐蕃政权最早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与唐朝通使接触,那么实时记录唐太宗政治生活的《唐太宗实录》就应是最早出现吐蕃一词的权威典籍。只是该书早已亡佚。唐代杜佑完成的《通典》应是最早系统叙述吐蕃的汉文史书,其诸多记载成为新旧《唐书·吐蕃传》的重要依据。
3. 吐蕃的源起性质。 学界公认吐蕃中的“蕃”译音藏文བོད།。问题是吐蕃政权一直自称单音节“བོད།”;藏文文献中也从未有过吐蕃二字(在唐蕃会盟碑上,与“大唐”相对,吐蕃才自称བོད་ཆེན་་པོ།,是三音节词语),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吐蕃中的“吐”怎么来的?什么意思?笔者查《通典•边防》所音译的唐朝周边部族名称,也有单音节的,如霫、氐、滇等,还有附国,是“附”后加“国”。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单音节的བོད།唐朝在译为汉文时不循常规译为“蕃”或“蕃国”而用双音节“吐蕃”呢?不少学者绞尽脑汁给出了种种可能的解释,如“吐通大”说、“吐表上部”说、“吐源于氐”说等,这些观点都遭到质疑或根本难以令人信服。另有学者说吐蕃很可能是由突厥语tüp(宗族)加bod组成的,意为“蕃部族”,此论颇值得考虑。不论真相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吐蕃一词起源时并非吐蕃政权或族群的自称,而是他称,应是唐人根据他族对吐蕃的称呼造出的汉语音译词。
4. 吐蕃的 源起路径。 根据史书可以肯定在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之前,唐与吐蕃疆域尚未相接,不曾有任何往来,相互还很陌生。正如两个毫不认识且语言不通的人不经他人介绍要建立某种密切关系是不可想象的,吐蕃要与唐朝通使来往,没有中间人或邦国予以介绍,也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可以想见的常识。那么当时能为吐蕃和唐朝居中牵线的部族邦国会是谁?最可能的莫过于吐谷浑或突厥,因为当时与唐朝相邻且经常来往(或友好,或战争)的正是突厥与吐谷浑(含党项),且突厥与吐谷浑当时均与吐蕃疆域相接,并早于唐朝与吐蕃来往。由此,我们分析唐人所造吐蕃名称可能的源起途径:(1)突厥居中传译;(2)党项居中介绍;(3)吐谷浑居中称呼。
(1)突厥 。突厥立国于552年,是一个众多游牧部落联合体,他们使用一种相同或大体相同的语言,称作突厥语,并有突厥文。突厥立国后,把中亚草原、西域诸国及蒙古草原诸部统一起来,利用突厥文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语言特征的突厥语系(也称阿尔泰语系)横贯整个亚洲。突厥在六世纪中期击败吐谷浑后,取得了西域南道的控制权,曾一度深入到青藏高原。吐蕃羊同(象雄)等地与西域相邻,突厥很早就与吐蕃有了接触并对其产生巨大影响。藏史《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各部后,在与突厥接壤的边境地区设有俄久、芒玛等五个军事千户部落[16]。《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载:“赞普墀伦赞亲率精兵万人,启程远征……遂破宇那堡寨,灭顽敌魁渠森波杰,芒波杰孙波逃往突厥矣[17]”,这是松赞干布父亲时期的事,说明吐蕃与突厥往来早于唐朝。而《突厥语词典》则称吐蕃本为突厥所有:“Tübüt(吐蕃)即在突厥境内活动的一个部落……他们是逃到qin(中原汉地)边境的一个名叫撒毕特的人的后裔。撒毕特到达此地后,他的子孙后裔迅速增加,所以他割取突厥境内一千五百法尔撒哈土地为后裔使用。他的领地东邻qin,西邻克什米尔,北邻回纥诸部,南达印度洋[18]”。这样,突厥对吐蕃的称谓传到唐朝是很自然的,唐朝可能采用突厥的叫法称呼吐蕃,而Tübüt正是双音节,且发音近于吐蕃。
(2)党项 。党项本属西羌一支。4世纪慕容鲜卑族征服了党项,创建了吐谷浑国。唐初党项散居青海一带和甘肃南部,有些部落接受了唐朝招抚,有些役属于吐谷浑,但似乎也有一定独立性。史籍记载,松赞干布本身娶有党项公主[19],可见吐蕃当时与党项关系密切。鉴于党项当时与唐朝和吐蕃都有往来,吐蕃的称呼可能经由党项介绍给唐朝,只是史书缺乏相关记载,且党项长期隶属于吐谷浑,故我们将这种可能性忽略不计或归于吐谷浑。
(3)吐谷浑 。吐谷浑立国于329年,地跨今甘、青、川等省。南朝史书称吐谷浑为河南国,因其疆域大部在黄河之南。吐谷浑治下有河湟汉人和白兰、党项诸羌等。其政权汉化程度较高[20],“风俗颇同突厥”(《隋书•吐谷浑传》),语言属突厥语系蒙古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