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访问:12来源:历史铺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他是幼年入唐宫后被大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才改名为高力士。千万别因为他是宦官而小看了他的出身,他所姓的这个冯可是后燕开国皇帝冯跋的冯。冯跋出身将门,本和其父同效力于慕容鲜卑,结果碰到了昏庸的慕容熙,被逼无奈之下掀了慕容家的龙椅,自己坐了上去。然而当时的北方除了慕容鲜卑外,还有个强横的拓跋鲜卑。就在冯跋高筑墙,广积粮之时,拓跋焘横空出世。
偏居东北的冯家天下仅历两世便被拓跋焘所灭。不过北燕虽灭,北燕末帝冯弘(冯跋之弟)的几个儿子倒是都混得不错,有跟北魏混的,也有跟刘宋混的。次子冯崇、三子冯朗和四子冯邈三人跟着北魏混,分别成为了北魏的辽西王、辽西公和雍州刺史,值得一提的是冯朗的女儿后来成为了鼎鼎有名的北魏冯太后。五子冯业是跟着刘宋混的,他率领300人的船队从高句丽出发,经海路一路南下,投奔了刘宋,成为了刘宋的怀化侯。
冯业这一支累世为官,其子冯融担任南梁的罗州刺史,其孙冯宝二十来岁便成了南梁的高凉太守,死后被追封为谯国公,冯宝的妻子是著名的冼夫人(被后世尊为岭南圣母)。冯宝之子冯仆因辅佐冼夫人安定岭南有功,被南陈封为信都侯。隋朝统一天下后,冼夫人带着冯家子弟继续帮助隋朝稳定岭南,冯仆之子冯盎在隋朝累功升为左武卫大将军。
隋朝末年,烽烟四起,冯盎回到岭南发展,后来接受了唐朝的招降,被唐高祖李渊封为耿国公,就连他的几个儿子也均被封为州刺史,其中一个为潘州刺史冯侙。冯侙之子冯君衡在接任潘州刺史期间因得罪了武则天麾下的酷吏万国俊,被害得家破人亡,当时年纪还小的高力士(冯君衡之子)被执法者按照律法要求给变成了宦官。高力士的这出身可不是一般的二代可比,他这都多少代了?
高力士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缘分
高力士刚入宫不久就被武则天看中,毕竟他有那样的家庭环境,其言行举止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之下总会比其他宦官有些优势的。武则天让高力士侍奉左右,对高力士很是亲近,也是年龄小的缘故,高力士受宠后就有点飘,结果因为犯了错被武则天给撵走了。要说高力士也是运气好,他前脚失宠,后脚就被高延福收为养子。
高延福不仅得武则天信任,以前还是武三思府上的人,这一来,高力士很快又被武则天招到了身边。武则天或许是真的很喜爱高力士,让他入翰林院学习知识。翰林院作为皇帝的智囊团机构,里面充斥着各种牛人。高力士深知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门,他敏而好学、积极求知,一改往日的小傲娇,变得愈发深沉而老练,被武则天任命为宫闱丞。
神龙之变后,中宗李显复唐,高力士被安排到临淄王府,这下可就成就了高力士。高力士和李隆基年龄差不多,对李隆基的各种心思揣摩地透透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高力士都把李隆基侍奉得极为舒心,两人虽为主仆,但也像兄弟朋友。李隆基凡事都不避着高力士,即使是铲除韦后这样的大事,也让高力士参与。
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高力士跟着李隆基水涨船高,不断高升。李隆基甫一即位,高力士就被任命为内侍省同正员,没多久又受命执掌内侍省事务,同时兼任右监门卫将军。随着李隆基年龄的增长,对高力士的依赖越来越大,他常常对左右近臣讲只有高力士在,他休息起来才感觉到安稳。李隆基感念高力士之劳苦功高,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齐国公等,让高力士以一宦官之身位极人臣。
高力士的为人处世
1、谦和而不谄媚
李隆基经历了太多宫斗,疑心病较重,喜欢用宦官去制衡朝臣,有些宦官就恃宠而骄,高力士不这样,他待人比较谦和,对谁脸上都挂着笑,让别人摸不清他的心思,越是这样越让人敬畏,就连太子李亨都对他以“二兄”相称,王爷、公主和驸马等宗室贵戚更是不用说,有叫他“阿翁”的,也有叫他“爷”的。高力士在唐宫待了60多年,上到皇帝,下到群臣,几乎没有什么人说高力士坏话,可见他做人的水准之高。
高力士知道大臣的好坏,有机会是不介意对那些忠臣、干臣施以援手的,比如哥舒翰有一次和安禄山在宫中会餐,期间安禄山因为文化底子弱而曲解了哥舒翰一些言行所表露的意思,认为哥舒翰看不起自己,当场发飙,哥舒翰正要针锋相对的时候,高力士赶紧给哥舒翰使眼色,让哥舒翰偃旗息鼓。依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宠信,一旦两人真的闹起来,最后倒霉的肯定是哥舒翰。
对于那些坏事的谄臣、奸臣,高力士有机会也是不介意提点一下李隆基的,比如李隆基当初要用李林甫为相时,高力士及时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在他看来,李林甫是典型的媚上欺下之人,让这种人为相,必定为祸天下。聪明的他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李林甫如何,而是用“军国之柄,未可假人”来提醒李隆基。李隆基不仅没有听他的,还训斥了他一顿,可他已经尽到了他作为一名近臣的责任。
杨国忠自接李林甫的班后,表现比李林甫还要不堪。有一次长安附近遭受水灾,李隆基问高力士是啥原因导致灾害的出现。高力士机敏地说是杨国忠之过,他用“赏罚无章,阴阳失度”来评价杨国忠的所作所为。如果是平时,高力士要是说杨国忠的坏话,李隆基肯定不爽,可他拿天灾来说事,恰到好处。
2、志虑忠纯
高力士身上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李隆基的忠诚。历史上有多少宦官能形影不离地侍奉一个主子五十余年的?高力士做到了!高力士五十年如一日,尽心侍奉李隆基,一切行动以李隆基的利益出发,想李隆基之所想,急李隆基之所急。李隆基晚年极为怠政且霸道,高力士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只是一个宦官,又能做什么呢?
杨国忠主持南诏战事,前后损兵折将无数,可没有一人敢于告诉李隆基,不是怕杨国忠报复,就是担心李隆基听不进去真话。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李隆基为此还对高力士感慨道,“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见李隆基心情还行,斟酌一番后,给李隆基回了一句,“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
高力士的担心,后面果然是应验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惊醒了沉睡的李隆基,可为时已晚。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破潼关、攻长安,李隆基仓皇南逃,那些曾经天天把忠心挂在嘴边的大臣、宦官纷纷弃李隆基而去,就连被李隆基摆在和高力士一样高度的宦官袁思艺也投降了,可高力士始终不离不弃,足见其是忠诚之人。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在众将的拥立下提前继位。
等唐军克复长安后,高力士跟着李隆基一起回到了长安。李亨在当太子的时候和李隆基就关系不好,加上他是让李隆基被动让位的,自然对李隆基是各种提防,当时明眼人都知道继续跟着李隆基混没有什么前途,可高力士一如既往地伴随李隆基左右。后来因为李辅国的陷害,高力士被流放,直到唐代宗继位,天下大赦,他才得以解脱。当他在路上听闻了李隆基已经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七天不吃不喝,吐血而亡。
结语
虽然高力士是一位宦官,但这个身份并非他自己的选择。如果不是万国俊的陷害,他可能会以世家子的身份进入仕途,像他的父祖一样为国立功。即使成为宦官,他也没有表现出许多宦官的自私自利。作为宦官中的顶尖人物,他并未像李辅国和魏忠贤等人那样扰乱朝政。
高力士的一生是忠诚的,这种忠诚并非谄媚或盲目顺从,而是具有大局意识的忠诚。虽然他在某些事情上做得不够好,但人无完人,其优点仍十分显著。明朝著名文学家李贽曾赞叹道:“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