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1年6月22日,这一天对整个
二战史都具有标志意义。 在这一天的凌晨,德国和其仆从国开始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作战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以三个集团军群分三路闪击苏联。 一场二
战史乃至整个人类史上惨烈至极的
战争——“苏德战争”就此爆发。
“巴巴罗萨计划” 长久以来,在德国闪击苏联这件事上,总要加一句话: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但问题在于,当时最痛恨共产主义的纳粹德国,为什么会跟苏联握手言和,签订一份“互不侵犯条约”呢? 这个条约的签订过程,堪称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场著名的“甩锅大赛”,
欧洲大陆的“F4”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统统卷入其中,明争暗斗,错进错出,最终,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 如今再回顾这场博弈过程,依旧让人不胜唏嘘。
2
让我们先来看看二战前夕的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把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打垮了。 在
一战期间,英国有75万名士兵阵亡,170万士兵负伤,如果这个统计范围扩展到整个“日不落帝国”——包括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军队在内,阵亡士兵达到95万,负伤士兵超过200万。 战争的损失直接反映到了经济上:一战期间,英国的内债增加了9倍,达66亿英镑,外贸总额减少了一半以上,1/4的殖民帝国海外投资被迫被卖掉 ;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设1900年实际工资指数为100,那么1914年是90.7,而1917年已降到62。
图为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正在收集阵亡战士的背包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主义”
(Pacifism)开始席卷英国。 虽然这个主义最早在1848年的第一届世界“和平主义”代表大会就产生了,但在一战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英国公众的心目中,一战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浩劫。劫后余生的人们,感到对战争的无比恐惧和厌恶。他们不希望再发生战争,他们相信军备竞赛只能加剧战争的危险,还意味着要增加赋税。 “爱好和平”是一个无可厚非的合理要求,但放到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难度和条件都不同。比如从1933年开始,这项合理诉求就开始变得艰难起来——只是当时的人都未必都能意识到而已:
这一年的1月,44岁的阿道夫·希特勒被正式任命为德国总理。 就在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在英国的牛津大学俱乐部组织了一场大约有500人参加的大会,讨论的动议是:“绝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这项动议最终获得275张赞成票,153张反对票,其余弃权。 如果说500人规模太小的话,就在一个月后,伦敦召开了一次大型集会,各工会、政党的代表有15000多人,而这次集会的名字,就叫“全国反战大会”。 来自社会底层和中层的“和平主义”思潮,不可能不会影响到国家的上层。 斯坦利·鲍德温在1935年的选举中大获全胜,第三次出任英国首相,他的竞选承诺是:“我以自己的名誉向你们担保,将不会有大量的军备”。 1937年,鲍德温退休,他内阁中的财政大臣张伯伦出任首相。
阿瑟·内维尔·张伯伦 这位已经68岁的老人在任内不能不说是鞠躬尽瘁,但他留给后人的最大标签却是“绥靖政策”——那个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来换取德国消停的《慕尼黑协定》,成为了张伯伦职业生涯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但张伯伦当时的观点却确实说出了很多英国人的心声:“战争不会赢得任何东西,不会治好任何东西。” 所以为了避免战争——确切地说是为了避免和德国开战,英国人愿意做出妥协,甚至愿意牺牲利益。 当然,最好是别人的利益。
3
接下来说说英国的盟友,法国。 法国也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同样可以用“惨胜”来形容。 骄傲的法国人为这场战争付出了150万人阵亡的代价,平均每10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死在了前线。全国在战争期间有1.1万个企业、26.5万所住宅和7500所学校被毁,经济损失超过1300亿法郎。 与英国相比,法国的战后恢复工作更有成效,在1926年就把工业生产水平恢复到了1913年水平。但随即而来的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又将法国打回了原形:到了1935年,全国已经有50万以上的全失业者,失业人数占到了工人总数的50%。
图为一战“凡尔登战役”中的炮弹空壳 法国没本钱再打仗了,也没精力再打仗了:经济危机带来了国内政局的动荡,各式各样的法西斯组织开始涌现,试图推翻共和国体制,从1930年到1940年间,法国政府居然更迭了24次,这直接导致了法国其实根本没有办法能执行一个长期贯彻的政策——包括外交政策。 当然,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法国人也确实打不过。 一战之后,号称“欧洲头号陆战强国”的法国,其实已经被德国抛在了后头:截至二战爆发前,法国本土拥有现役陆军总数为87.5万人,分为20个步兵师和5个骑兵师,而德国拥有275.8万的陆军,分为53个现役师,可动员的师为103个。值得强调的是,当时还是上校的戴高乐提出的“重视装甲兵”的提议屡遭拒绝,法国仍坚信坦克只是步兵冲锋的辅助工具,组建装甲师毫无意义。但法国当时拥有的坦克数量也少得可怜,只有1000余辆老式坦克,而德国已拥有3200余辆。至于空军,法国更不堪一击,1940年5月10日德国入侵法国时,法国举国的飞机数量与德国入侵飞机数量之比为2:5
(1370架:3500架)。 在这样的对比下,法国人当然更乐意强调一战“堑壕战”的胜利经验,以及完全倚仗他们的“马奇诺防线”了。
马奇诺防线 (Maginot Line) 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体系 不过法国人的“危机意识”还是要比英国人强一些,因为他们在地理位置上毕竟是紧邻德国。一旦开战,英国还能隔海相望,而法国则要立刻遭受战火的洗礼。 所以法国对在欧洲成立一个对抗德国联盟的态度,还是要比英国积极一些。但是,一直主张对德国强硬和与苏联结盟的法国外交部长巴尔都在1934年被亲法西斯分子刺杀,在此之后,本来说话声音就已经不响的法国,开始唯英国马首是瞻。
4
接下来该说苏联了。 在二战爆发前,与英法的衰落相比,当时的苏联是在走上坡路的。 1926年,斯大林就已经宣布:苏联直接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从1933年到1937年,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的工业总产值从435亿卢布增长到了955亿卢布,增加了1.2倍,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在国防工业上,苏联很早就意识到这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二战爆发前13年里,苏联对国防的拨款达到1701亿卢布——当时整个国家的全部工业投资也就1850亿卢布。 从1930年到1939年,苏联的坦克产量增加了4.2倍,飞机增加了5.5倍,轻、重机枪增加了4.5倍,小口径反坦克炮和坦克炮增加了69倍。
1937年,苏联的一家冶金厂 但是,他们在欧洲事务中其实是被孤立的。 法国外长巴尔都一度给了苏联人希望,共同防御德国的《东方公约》也一度被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巴尔都被刺杀,《东方公约》签订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反而被法国人用来当做和德国人谈判的一个筹码。 从1932年到1938年,苏联其实尝试过多种和英、法的合作,但也只是在1935年和法国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这样形式大于内容的一些条约。 尽管苏联和纳粹德国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大林只能开始试图寻找另一个方向。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你们不愿意和我做朋友,那我就去找你们的敌人——虽然也是我的敌人。
5
最后来说德国。 毫无疑问,在希特勒上台之后,他成功将德国变成了一部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在1939年9月1日之前,德国陆军总数达到275.8万人,各种装甲车辆3200辆,反坦克炮1.12万门,迫击炮4624门,步兵炮3340门,轻、重型榴弹炮6994门,100毫米加农炮300至350门及大量工程通讯等装备器材。至于空军,1939年8月,德国拥有空军军官1.5万名,士官和士兵37万人,作战飞机4093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