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朝野史_两朝汉族重臣张廷玉,为什么会死在乾隆手上?

时间:2024-06-28访问:8来源:历史铺

一个得宠康雍两朝的汉族重臣,为何会折在手中,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观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满清入关以后,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对汉人的统治,为了体现满汉一家亲,笼络汉人民心,清朝统治者曾重用过很多汉臣。在这些汉臣中,有一个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历经了康雍乾三朝,并得到三朝天子重用,死后成为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汉臣张廷玉。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时期的大学士张英。张廷玉29岁高中进士,并被点为翰林。33岁那年,张廷玉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机遇,他获得了一次与康熙对话的机会。这次君臣对话,给康熙留下极好的印象。张廷玉入值南书房,被提拔为皇帝的贴身小秘书。由于表现突出,45岁的时候,张廷玉被提拔为礼部侍郎,成为礼部的二把手。

康熙去世以后,登基,雍正对张廷玉的印象也非常不错,于是就把张廷玉扶正,升职为礼部尚书,进入国家干部的核心层。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伺候的皇帝,他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对下属要求极为严苛,而且骨子里对科举出身的汉臣没什么好感,但唯独对张廷玉一见如故,甚是欣赏。大小事都找张廷玉商量,凡有谕旨皆由张廷玉缮写。

在雍正一朝,张廷玉的官职步步高升,历任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同时兼管吏部、户部,成为雍正朝权倾朝野的重臣。当时在朝中能与张廷玉平分秋色、一较高低的也就只有满族大臣鄂尔泰了。

为了表彰这两位朝中重臣,雍正曾立下遗嘱:鄂尔泰和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也就是他们两个死了以后可以和皇帝一起作伴。这是一项极高的政治荣誉,在大清二百余年历史上,张廷玉是唯一一个享有这项殊荣的汉臣。

雍正的皇位只做了十三年就驾崩了,二十五岁的乾隆登基。对乾隆来说,张廷玉是皇阿玛留给他最宝贵的政治遗产,因为对于初登皇位的乾隆来说,他要驾驭大清朝这部政治机器,就必须熟悉他的各项功能,而历经康雍两朝的老臣张廷玉无疑就是这部政治机器的说明书。

乾隆非常倚重张廷玉,对张廷玉礼遇备至。张廷玉上朝时,乾隆叮嘱身边的小太监赶紧搀扶,生怕老人家有什么闪失。乾隆在政治上有任何决策,都会先参考老臣张廷玉的建议。 乾隆登基的第二年,加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至于赏赐就更是不计其数。在汉族大臣中,张廷玉的恩遇可谓空前了。

清朝野史_两朝汉族重臣张廷玉,为什么会死在乾隆手上?

张廷玉之所以能在康雍乾三朝都稳坐在清朝政治高层,在张廷玉的身上确实有许多过人之处。

第一,张廷玉的语言优势。满清入关以后,虽然接受了汉族文化的熏陶,但是官方的指定语言仍是满语,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文件还是满文版的。清朝的汉臣,很少有满文听说读写全能的,而张廷玉是个例外,他精通满文,这也是张廷玉能走进政治核心层的重要原因。

第二,张廷玉记忆力非常好、思维非常敏捷。从给康熙做秘书开始,到帮雍正缮写谕旨,基本都是皇帝这边说,张廷玉那边就可落笔完成文字转换,忙得时候一天要草拟十几篇,但张廷玉从未出过差错。

张廷玉的记忆力好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能将各部院大臣、全国封疆大吏的出身、经历、以及各司员府县官员的姓名、籍贯能丝毫不差的说出来,就像一部行走的档案柜。

第三,张廷玉还是个办事效率极高的的人,雍正对他的评价是:别人十天能完成的活,张廷玉一天就搞定。

按照官员的常规发展路径,如果张廷玉稳稳当当地干到退休,就可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将,最后大多没有善终。张廷玉是否会成为一个例外呢?

乾隆登基初期,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辅政大臣,二人势力旗鼓相当,朝中满汉大臣各自站队,形成朋党雏形。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朋党之祸都是深恶痛绝的,聪明的乾隆当然觉察到了,但此时他刚刚登基,根基不稳,所以乾隆一直在鄂尔泰和张廷玉两派斗争中寻找平衡,力求不让哪一方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