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8访问:9来源:历史铺
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允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汉献帝大病初愈,群臣前往拜谒祝贺。司徒王允借机煽动,在途中杀死了权倾朝野的董卓,他当众宣布了董卓的罪状,并“夷三族”。长安民众奔走相告,欢欣鼓舞。王允因此“录尚书事, 总朝政”。
不到两个月,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吕布败逃,王允被杀,什么原因导致王允在人生巅峰迅速跌落神坛,最终招致杀身之祸呢?
骄傲自负 渐失人心
以王允而言,他得势后,被胜利的假象所迷惑,骄纵踌躇, 刚愎自用,“自谓无复患难”。《后汉书·王允传》记载:“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说明王允对西凉部曲的处置犹豫不决,造成董卓旧将人心惶惶,狐疑不定。
王允对外不善处理矛盾,对内割裂执政团队。在诛董谋划中,尚书仆射士孙瑞和吕布功不可没。王允在事成之后,将殊功据为己有,引起士孙瑞的不满。而王允对吕布“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布亦负有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王允的所作所为,导致原本拥戴的官员“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误判形势 坐失良机
其实,王允有三次救赎的机会。董卓倒台后,国家秩序混乱,经济百废待兴,官民惶恐不安,当务之急是拨乱反正,制定解决西凉部曲的方案,挽救危如累卵的东汉政局。王允受献帝倚仗,政治清明,深得人心,有着一手好牌。
可是,王允在处理西凉部曲的问题上却连出昏招。李傕和郭汜曾遣使乞赦,王允以“一岁不可再赦”为由,拒绝了西凉部曲的和解请求。王允固执地实行不赦免,不捕杀的策略,无疑加剧了西凉部曲对朝廷不信任。
对此,历史学家柏杨曾评价:“王允发疯的程度不亚于董卓,他相信他的智慧超人。只因为文武殊途,变现的方式所以各异”、“他创造了汉王朝复兴的契机,不仅不能把握,反而把汉王朝拖向谷底,使人民遭受更长的痛苦。在影响上,王允跟董卓相等,都罪大恶极。”柏杨从现代人的角度评价王允有些极端,但在客观上王允对局势的把控确实远逊董卓。由于他对严峻的形势缺乏应有的判断力,错失了和平解决西凉部曲的最佳时机,第一次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自以为是 二失机会
董卓能够操纵东汉政局长达三年,关键在于军队,反观王允,他恰恰缺乏军队的支持。当时存在着两支军事力量,一支是残留的西凉部曲,当初董卓入主中原,“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从布局看,西凉部曲不仅分散,而且扼守要冲,王允要想一举拿下西凉部曲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