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古代打仗敌方都已经投降了 古人为什么还要屠城

时间:2024-06-28访问:36来源:历史铺

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盛世自然有乱世,有乱世必然有乱象,而乱世中最大的乱象莫过于战争。

在人们的印象中,战争总是与惨烈、残酷相关联,而最能体现战争的残酷性的就是屠城。

古代打仗敌方都已经投降了 古人为什么还要屠城

古代战争中残酷又普遍的现象

“屠城”这一残酷手段的历史很悠久,殷商时期盛行人祭,祭品就是战败的俘虏。在胜者眼中,俘虏就是奴隶,是物品,即便将其杀死作为祭品也是十分正常的事儿。这样的意识为今后频繁的屠城行为埋下了种子。

屠城,屠的不仅是敌方军队,还有城中无辜的百姓。

就如明·洪武元年,明朝开国将领杨璟在进攻靖江时,派遣手下张彬从南关攻入,结果遭到对方顽强抵抗,南关守城者对张彬破口大骂,张彬大怒扬言要屠杀城中百姓,还好被及时赶到的杨璟制止,城中无辜的百姓才躲过一劫。

先是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明史·杨璟传》

古代打仗敌方都已经投降了 古人为什么还要屠城

但淮安城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元末,与元军作战,元军将领张明鉴在夺取扬州一年后弹尽粮绝,企图拥戴镇南王作乱,但镇南王在淮安去世,于是张明鉴顺势占据淮安,屠杀居民以为食。

“逾年,食尽,谋拥王作乱。王走,死淮安。明鉴遂据城,屠居民以食。”《明史·缪大亨传》

这种不顾及无辜,肆意杀戮的现象并不只存在于明朝,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朝代更是数不胜数,就如楚霸王项羽,不仅杀降,还要将“男子十五岁以上”尽杀之,在攻打襄城时,“所过之处无不残灭”,杀的全城“男女几无孑遗”。

屠城不仅大量屠杀无辜百姓,而且手段还极其残忍,“诛杀其人,如屠六畜”,场面极其血腥。

古代打仗敌方都已经投降了 古人为什么还要屠城

就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屠城已经从不分目标的乱杀,演变成有组织有计划的虐杀。南朝宋时期的沈庆之、宗悫、刘道隆在屠广陵时,已经不单单是杀人抢劫,而是有意识地虐杀城中百姓。

“城内男女道俗、枭斩靡遗,将军宗悫偏用虐刑,先刳肠决眼,或笞面鞭腹,苦酒灌创,然后方加以刀锯”《宋书·卷二十六》

魏晋南北朝的十部正史中共记载了47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惨遭屠杀的城池有70多座,杀人之后还要抢掠财物,焚烧房屋,一座城池就此化为废墟。

古代打仗敌方都已经投降了 古人为什么还要屠城

打仗归打仗,为什么要屠城呢?尤其在古代,人口决定生产力,攻下一座城池后,屠尽城中百姓,无人可统治拿什么发展?况且屠城易失民心,尤其是杀降,往往会造成敌方拼死抵抗。

既然如此,中国古代战争中为什么又频繁发生屠城事件呢?

为什么要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