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时间:2024-06-30访问:18来源:历史铺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逾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作品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感情鲜明。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且应人传的观点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不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

鸟有偿冤¹者,终年抱寸诚²。

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¹偿冤:报仇。²寸诚:寸心,决心。

口衔(xián)山石细,心望¹海波平。

¹心望:希望。

渺(miǎo)渺¹功难见²,区区³命已轻⁴。

¹渺渺:渺茫,毫无可能。²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³区区:小小的。⁴命已轻:性命轻微。

人皆讥造次¹,我独赏专精²。

¹造次:荒唐可笑。²专精:精诚专一。

岂计¹休无日²,惟应尽此生。

¹计:考虑。²休无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何惭刺客传¹,不著²报雠(chóu)³名。

¹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²不著:没有记载。³雠:同“仇”。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人们都讥笑此举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其精诚专一。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中不曾留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