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酬丁柴桑

时间:2024-06-30访问:24来源:历史铺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飱胜如归,聆善若始。

匪惟谐也,屡有良游。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这首诗分为两章。首章颂扬丁柴桑的贤良美德。诗的开头“有客有客,爰来宦止”,写迎客的惊喜。从诗中看,丁柴桑应该比较年轻,诗人视之为后俊。“秉直司聪”以下四句是诗人对这位贤良地方官的赞美。丁柴桑作为一县之长,能“飱胜如归,聆善若始”,是为政“惠于百里”的明证。这四句寄寓了诗人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陶渊明政治理想中对基层长官的要求。

  接着经“匪惟谐也,屡有良游”一转,至于次章,写作者与丁柴桑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和情酣意畅的心态。“载言载眺,以写我忧”就是这种场景的具体表现。“以写我忧”语出《诗经》的《邶风·泉水》和《卫风·竹竿》。“放欢一遇,既醉还休”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是陶渊明对待挚友的常态。其诗《与殷晋安别》中有“一遇尽殷勤”句可为佐证。”实欣心期,方从我游”二句是倒装,意谓二人开始交游即定交知己,实为快心之事。诗的结尾归结到知心才是朋友结交的基础。

  陶渊明与丁柴桑彼此一见如故。不是因为对丁柴桑这个父母官另有所求,而是丁柴桑“秉直司聪,于惠百里”的善德,以及“餐胜如归,矜善若始”的开明,赢得了陶渊明的敬重。另一方面,说明陶渊明也同样有丁柴桑的善德和开明,才能“方从我游”便以“心期”。向往开明,崇尚善德,正是陶渊明的秉性所在。

  这首诗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写法上也有借鉴《诗经》叠章的形式,如有客有客之句,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全诗于浓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谐喜悦的交游气氛。篇幅虽短,然情酣意畅。

有客有客,爰(yuán)来宦止¹。

酬:本义为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丁柴桑:姓丁的柴桑县令,名字不详。¹“有客”二句:意谓作者所敬重的柴桑丁县令,自外地来,居于此。止,语助词。

秉直¹司²聪³,惠⁴于百里⁵。

¹秉直:即持守正义。秉,持。直,正直。²司:掌管。³聪:听闻。⁴惠:仁爱,恩惠。⁵百里:百里之地,代指一县所管辖的区域。

飱(sūn)¹胜²如归³,聆善⁴若始。

¹飱:服食,此指吸取,听从。一作“餐”。²胜:胜理,至言,指正确的道理、中肯的言论。³如归:喻欣然纳之,谓汲取胜理如同归家般和乐容易。⁴聆善:一作“矜善”。若始:喻善言闻数次亦如初闻者虚心接纳。

匪惟¹谐²也,屡有良游³。

¹匪惟:不只是,不仅仅。匪:同“非”。²谐:和谐,融洽。³良游:指愉快的游赏。

载¹言载眺,以写(xiè)²我忧。

¹载:且,又。²写:同“泻”,卸置,去除,宣泄,倾吐。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¹。

¹“放欢”二句:一见就尽情欢畅痛饮,一醉方休。放欢,放开胸怀,尽情欢畅。既醉,尽醉。

实欣¹心期²,方从我游。

¹实欣:实为欢欣之事。²心期:以心相许,两心契合。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有一位来客,有一位来客,来到此地做官。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公正办事,体察民情,恩惠覆盖了百里山川。

飱胜如归,聆善若始。

接受至理如同回家一样欣喜,听到善言总像第一次听到那样新鲜。

匪惟谐也,屡有良游。

我们不只是思想和谐一致,还多次愉快地共同游览。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一边谈笑,一边眺望,我心中的忧愁已经烟消云散。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遇到如此开怀的欢乐,不喝个痛快且不回返。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真高兴有位知心好友,能同我一起游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