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34来源:历史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他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家境较为贫困。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他考中进士,从此在地方和中央做官。
这时期,他对当时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清醒的认识,接触到土地兼并某些本质问题,他又提出了“务农节用”的农本思想,要求去除积弊,实行“宽简”的封建政治,以稳定地主阶级的专政。他在当时革新派范仲淹和保守派吕夷简的斗争中,是坚决站在进步方面的。他的《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名作,尖锐地驳斥了保守派的诽谤和污蔑,表现出一定的战斗性。但是,这次改良运动不久就失败了。欧阳修受到政敌的排挤和打击,屡被罢职眨官,这使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因素。
到了晚年,他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显要职位。社会地位的提高更使他渐渐趋向保守。最后在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中,成了反对新法的守旧人物。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他又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在文学批评史上,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灵活的形式。
在他要求改革弊政的同一时期,并和这种政治上的斗争相联系相呼应,他又着手进行了对文风的革新。唐末五代以来,一般知识分子都崇尚内容空洞、风格浮艳艰涩的文章。欧阳修在中举以后,就与尹洙等人,一反当时的封赏,写作平实朴素的古文,并补辍校定韩愈的文集以作标榜,古文革新运动便渐次展开。
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再加上梅尧臣、苏舜钦以及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的有力支持,古文运动终于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竟达到“学者非韩不学”(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