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元代县官研究

时间:2024-07-05访问:5来源:历史铺

元代县官研究

  

元代地方行政建置由汉唐的郡(州)县二级变为行省,路,府,州,县四,五级.处于最底层的县,品秩低微,上司变多,但因其"亲临民事,周知下情" 等不可替代的性质,县级官府在地方统治体系及士大夫心目中,仍然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元代县官的基本面目如何 蒙古贵族统一全国给各地县级官府带来怎样的影响 迄今尚无专题论述.本文拟从建置概况,圆议连署,诸权力运作,官吏选用管理等方面,对元代县级官府作较系统的研究.
(一)县官建置概况
元代的县依户数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而且兼顾了江北,江南两地区的不同情况.江北诸县分等是在至元二年(1265年)合并北方州县的基础上实施的.当时规定: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不及二千户为下县.江南诸县分等延迟到至元二十年(1283年).针对江南人口稠密的具体情况,上县的规定户数扩大为三万户以上,中县为一万户以上,下县为一万户以下.上县达鲁花赤一员,县尹一员,并从六品,县丞一员,正八品;主簿一员,从八品;县尉一员,从九品.中县达鲁花赤一员,县尹一员,并正七品;主簿一员,从八品;县尉一员,从九品.下县达鲁花赤一员,县尹一员,并从七品;主簿一员,正九品;县尉一员,从九品."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其下还有首领官典史一至二员及司吏若干名 .以上制度的实施是比较严格的.如婺 州路浦江县"入国朝稽合户版,宜为中县,署达鲁花赤,县尹皆正七品,主簿品亦从八" .镇江路丹徒,丹阳,金坛三县均为中县,监,尹,簿,尉品秩同上,司吏皆七名.另有尉吏,巡检司吏各一名.首领官典史,丹徒,丹阳二县各一名,金坛县二名 .上述四县官吏员数及品秩,大抵与朝廷制度吻合.县衙之下还设税务,儒学教谕及阴阳学,医学管勾教谕 .
达鲁花赤,又称监县.姚燧《谭公神道碑》载:"太宗之八年丙申,州县守令上皆置监" .监即达鲁花赤的别称.据此,元代县达鲁花赤始设于太宗八年(1236年).达鲁花赤起初是代表大汗或投下封君的监临官,率以蒙古人担任,亦含部分色目人.关于达鲁花赤的职事,杨维桢云:"国朝监官郡邑,咸设达鲁赤,于官属为最长……其职秩为甚尊,而职任为甚优.朝家近令以六事责守令,达鲁赤任与令等.昔之尊而优者,转烦剧矣" .元初,县达鲁花赤主要负责掌管印信和居上监督.这是以蒙古贵族对汉人管民官不甚信任及绝大多数达鲁花赤不通文墨为背景的.后来,达鲁花赤与县令一齐过问户口,垦田,词讼,捕盗,赋役等庶政,并连署文案,随而由"昔之尊而优"变为"烦剧"了.
县尹或称县令,是仅次于达鲁花赤的第二号长官,也是庶政的实际主持者.元人云:"办事爱民,莫亲于县令" ;"令长秩尊,专判署,临决可否,于一邑无不当问" .县尹"裁断"庶事,"指画"政务,判署案牍,发号施令等功用 ,乃是其他正官所无法替代的.然而,"县令之职亦难矣.下抚养疲民,御文法吏,上奉承州府部省,万无钜细,一一身任其责.失节则罪,愆期则罪,民冤不能明照伸雪则罪,奔走奉事之间少失尊官贵人之意则罪.位卑则人得陵侮,隐忍习熟而无耻,禄薄则不免求索,丧公廉之节.节行不立,愆罪稠垒,故判笔一从乎胥吏,办给俯仰于与台.加以岁时伏腊,吉凶庆吊,少有失和,则呼叱督责,凶祸狎至.诸如此类,不可枚数" .唐宋以降,辟官,涖政,理财,治军四权不专,是县尹式微的基本原因 .元代县尹除四权不专外,还要受到来自两方面的侵扰:一是文法严密,官弱吏强;二是同僚掣时,上司欺凌.胡祗遹所言县令之难,大体反映了这种上压下逼的窘状.换句话说,在县级官府中,县尹虽仍充任主持政务的角色,但因辟官,涖政,理财,治军四权不专及上述两方面的侵扰,其权势似乎又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谷.
元代中县,下县不置县丞,有关县丞的记载却不算少.如贡师泰,李稷先后以州判官迁歙县,海陵二县丞 .戴良云:"丞者,令之贰,所以述县事而辅令者也.是故辅之缺,则一县蒙其福.毫发有间,则百里为之不宁矣" .县丞居监,尹与簿,尉之间,"率压于上,逼于下".归安县丞沙德润等少数人"事长佐必尽礼,遇吏卒必尽诚","酌中可否,一归于正" .东阳县丞杨景安任满,主动请求暂缓离职,下乡检查灾情,"一童一马,襆被径往" ,又成为一时之美谈.松江府上海县丞邓某也曾因"长人,高昌二乡土宜豆麦而使输秔稻,民甚苦焉",为民请命,力言"改科" .需要提及的是,县丞除参与圆议连署及负责某项事务外,大多没有独立处理重大政事的权力.如鄞县丞周某倡导县西南林村之民举办义役,村民"既条上于县",周县丞"合长佐白状大府而定其要束" .这显然是由县衙群官理政体制及县丞的佐贰地位所决定的.

  

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